在促進幼兒早期發展方面,創設良好的環境是較為有效的做法。游戲是幼兒學習的基本方式,幼兒園游戲環境是一種隱性語言,它能隨時隨地影響幼兒的認知、行為和品德。當教師善于巧妙利用環境,使其于無形之中正向地影響幼兒時,這樣的環境可稱之為富有教學隱喻的環境,即環境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教學契機,讓幼兒作為有效的學習者參與其中,實現認知、行為和品德等方面的發展。
有效回應幼兒需求,給予動態支持
一般來說,幼兒園環境由物理環境和精神環境構成,精神環境體現于人與人、人與物的互動之中。由此,我們從物理環境和互動模式兩方面分析富有教學隱喻的幼兒園環境創設。好的物理環境為積極的互動模式提供了物質基礎,而良好的互動模式又可以促進物理環境的價值發揮。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建起有益于幼兒全面成長的環境。富有教學隱喻的幼兒園游戲環境應該有效回應幼兒的需求,并體現出對幼兒的動態支持。
回應需求的物理環境。幼兒園的物理環境包括空間與布局、基礎設施與教學設備、玩教具以及游戲材料等。作為教育場所,物理環境的核心在于回應幼兒的發展需求,以激發幼兒在無形中的學習與發展。
一是“合理配餐”,回應幼兒的全面發展需求。幼兒的發展涉及多個方面,環境應該支持不同領域學習的發生,包括認知、語言、動作與運動、情緒情感與社會性等。物理環境的提供,應充分考慮環境中蘊含的發展價值是什么、可能為幼兒提供哪些方面的學習體驗,促使各方面的發展得到均衡和協調。二是追隨興趣,回應幼兒的持續發展需求。游戲環境應當能夠靈活地追隨幼兒的興趣,為幼兒提供持續探索和學習的機會。這需要教師密切觀察幼兒的興趣點和偏好,根據幼兒的興趣主題,設計相應的游戲環境。例如,當教師發現幼兒用操作墻的泡沫板和操作材料玩起了“送快遞”游戲時,教師快速為幼兒設置了快遞站、快遞柜、快遞盒、快遞員馬甲以及收件人信息等。幼兒的興趣可能會隨時間而變化,因此定期更新學習環境是必要的。三是尊重差異,回應幼兒的個體發展需求。由于幼兒的興趣、發展并不同步,游戲環境應關照幼兒在性別、性格傾向、能力水平、智能優勢等方面的差異,個性化地設計,確保環境能夠吸引不同幼兒積極參與和探究。
動態支持的互動模式。一是持續支持的人際互動。在富有教學隱喻的游戲環境中,教師與幼兒的互動,以引發幼兒的深度探究為目的。教師有意識地關注幼兒的游戲狀態,通過螺旋式提問、設置挑戰性任務激發幼兒的思考,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架,引導他們在游戲中發現和理解環境中的教學隱喻元素。在這樣的環境中,同伴也是激發幼兒學習的信息源,同伴之間建立共同的游戲目標,共同思考、分享想法、合作解決問題,一起努力實現目標。二是深度參與的“幼兒—環境”互動。一方面,環境是開放的,游戲區域、游戲類型、游戲時間等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給予幼兒更多的自主選擇權,鼓勵他們決定游戲的方向和發展,支持幼兒在教師游戲環境創設意圖之外的探究行為,增強參與感;另一方面,環境中包含一些有挑戰性的任務,讓幼兒在游戲中有更明確的目標和意義,以促進深度參與。
注重聯系性挑戰性,促進協作式學習
圍繞“物理環境”和“互動模式”所應具備的特點,以及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全面性、個體性、持續性、目標導向性、社會性及主體性,我們梳理了富有教學隱喻的游戲環境的關注要點。
一是注重各游戲空間、各學習領域的聯系性,以實現幼兒的全面發展。盡管我們強調對幼兒不同學習與發展領域的專門考慮,但環境創設不能將各個學習領域割裂開來,而是要相互融合,促進幼兒的整體性全面發展。
二是保持對個體差異的高度敏感,以實現幼兒的個體性發展。每個幼兒都是獨特的,具有不同的興趣、游戲水平和發展需求。個性化的游戲環境和差異化的引導策略能夠讓每個幼兒在適合自己水平的環境中游戲,確保他們都能夠發揮潛力。
三是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挑戰性,以促進幼兒的持續發展。教師關注幼兒在游戲環境中的表現,如果幼兒對游戲玩法和任務已經非常熟練,且缺乏創新性表現,教師便提出具有探究空間的問題,或適度增加游戲的難度。
四是在環境創設中樹立目標意識,并注重理解幼兒的游戲動機,實現教師預設目標與幼兒生成目標的動態平衡,以支持幼兒的目標導向性學習。教師在環境創設中設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幼兒即將發生的探究行為和預期的學習結果有明確的認識,引導幼兒朝著特定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也實時觀察了解幼兒的動機、在游戲中的情緒狀態,根據幼兒的實際行為靈活調整目標,努力追求預設性游戲目標與生成性游戲目標的動態平衡,使幼兒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朝著某種目標前進。
五是支持幼兒的社會交往,以促進幼兒的協作式學習。通過合作和交往,幼兒學會與他人共享、合作和解決問題。教師在環境創設中設置需要多人協作完成的任務,引導幼兒互幫互助,培養幼兒的團隊協作精神、溝通技能和社交能力。
六是讓幼兒以小主人身份主動投入,以促進幼兒的主體性學習。教師應關注幼兒的興趣點,以幼兒感興趣的主題作為環境創設的切入點,給予幼兒更多的主動參與權,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保障幼兒在游戲環境創設、運用、更新中的小主人地位,增強他們的學習動機、自主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責任心。
“跟得上”幼兒,“點得亮”發展
富有教學隱喻的游戲環境,可以從結構之維、過程之維、結果之維探求支持策略。在結構之維,打破時空限制,使幼兒“玩得嗨”。教師應打破固定的活動時間框架,引入彈性時間安排。例如,不設置非常具體的時間點,調整為時間段的上下限,留有一定的靈活性,減少時間對幼兒游戲探索的限制。弱化特定游戲場地與特定游戲內容、游戲材料之間的緊密關聯,打破固定的游戲區域,創造一個混合式的環境,將原本獨立的游戲區域融為一體。例如,將角色扮演區、積木建構區和藝術創作區巧妙地融為一體,在一個較大場地的角落設置小商店、小醫院等角色區;在場地中央設置一個大型的創意建構區,幼兒可以建構與角色扮演區相互交融的建筑,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在過程之維,持續觀察傾聽,使環境“跟得上”幼兒。園所應建立系統、連貫的觀察與傾聽機制,保證教師能夠不斷獲取、分析和應用關于幼兒的信息。除了日常工作中的隨機觀察與傾聽之外,每周留出專門的觀察與傾聽時間,如定期的小組討論、個別對話、座談會等,并規劃與其他教師的分享時間。通過持續觀察和傾聽,教師能夠更有效地調整環境以匹配幼兒的興趣和發展水平。這種敏感性和個性化的關注有助于創造令幼兒感到被理解和支持的學習氛圍,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結果之維,設置適宜挑戰,使環境“點得亮”發展。教師應設計既適合不同水平的幼兒,又能提供適宜挑戰的多層次任務。例如,在“奇妙建筑大師”游戲中,教師為初級水平的幼兒提供大型積木和已有基礎建筑的簡單設計圖紙,幫助幼兒建立基本的建構技能,同時保證幼兒都能完成任務,體驗成就感;對于中級水平的幼兒,教師提出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建構要求,如建構有特殊形狀的物體或考慮建筑的穩定性;對于高水平的幼兒,教師鼓勵幼兒思考創新的設計元素,如使用不同材料進行裝飾或創造與建筑相結合的故事情節。這樣的設計既照顧到了每個幼兒的個體差異,又提供了適度挑戰,使得建構區成為一個既包容又富有創造性的學習空間。
(作者李園園單位系四川師范大學,余琳單位系成都市第十六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26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