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方式。
新征程上,高校要不斷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切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樹人的教育實踐。
拓資源:深挖掘善轉化,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育人元素。一是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引導學生厚植愛國情懷,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偉大事業中。二是開展以“明德礪志、求知篤行”為重點的人格修養教育。引導學生修身養德,做一個道德高尚、品行端正、德才兼備的人。三是開展以“和諧友愛、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的關系。
進課堂:重傳承求創新,建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課程。一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重要素材融入課程建設。高校應立足課程,尋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各學科專業課程、通識課程、思政課程的教學契合點,摘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文獻、文化資料、影視作品等教學資源,在課堂中進行講解和分析。二是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以學術研究拓展課程深度。高校應在課程研發中,著力處理好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走進課堂。
近年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以下簡稱“廣外”)組織學術骨干,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中國發展經驗國際闡釋”“國際傳播話語創新”三大方向開展科研攻關,承擔了一系列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相關的省級和國家級項目。并啟動了“多語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精品課程的研發與推廣評估工作,編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健全科教融匯機制,力爭將最新的學術成果帶到教學一線。
建載體:重實踐求實效,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賽事品牌。高校應高度重視活動賽事的育人功能,通過組織開展多樣文化活動,完善創新創業教育和第二課堂管理體系,為學生素質提升配備新“引擎”。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互聯網+”“挑戰杯”等大學生綜合性競賽平臺,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創新創業活動,嘗試利用先進技術和時代藝術語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幫助學生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知、理解和認同。廣外高度重視以活動賽事為載體,厚植學生的文化底蘊。學生團隊開發的項目獲得第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金獎和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另一方面,高校可根據自身辦學特色,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活動,如古詩詞誦讀與闡釋、文化遺址實地教學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與傳承發展。
強支撐:筑平臺優環境,健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潤心育人的保障體系。一是完善評價和督導機制。高校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情況納入教育評價改革監測指標體系,并將其列入學校課程實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導范圍,引導師生大膽嘗試實踐。比如在易班平臺上,設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專欄,鼓勵教師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品視頻公開課。二是搭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學科平臺。高校應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重大戰略需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從學科頂層設計層面,主動布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人才培養、科研創新與社會服務平臺。廣外整合多學科資源,組建了以中國語言文學等為主要依托的交叉學科——“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學科,獲批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學科。三是文化育人和環境育人相融相促。高校應充分發揮校園文化育人功能,利用圖書館、檔案館等平臺,結合校史、院史、學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與研究,精心構筑人文環境。廣外高度重視文化育人,積極打造具有國際化元素的教學環境、文化景觀、文化標識等,建設多語種信息平臺,構建國際化的師生成長社區。
(作者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增強中華文明國際傳播力影響力研究”[23AZD053]、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GD22CZW02]階段性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27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