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來,圍繞落實“一體兩翼”要求,國家級和省級區域產教聯合體陸續成立。區域產教聯合體集制度設計、組織形式和載體平臺功能于一體,根本目的在于推動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與區域產業發展互促共進。掛牌成立聯合體邁出了第一步,還需要在走深走實上下功夫。
從運行情況看,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院校都熱情高漲,各類聯合體雨后春筍般涌現便是具體體現。但也存在一些傾向性問題:一是重組建輕運轉,部分地方政府和學校滿足于成立聯合體,搞啟動儀式、發文公布,隨后便歸于平靜、虎頭蛇尾;二是重傳統輕創新,仍采取聘請教師、組織實習等傳統方式,沒有探索把學校、區域和產業核心要素緊密捆綁融合,存在新瓶裝舊酒的情形;三是重形式輕實效,產教融合方式停留在召開會議、搞活動等層面,缺乏常態化制度安排,政、校、企融合內在動力機制不足。這些問題制約了區域產教聯合體這一創新舉措的作用發揮。
所以,推動區域產教聯合體走深走實,當務之急是要立足區域統籌,堅持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融合、產學合作,推進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聯盟、與產業聯合、與園區聯結、與發展聯動,構建全流程深度協同體系。
一是人員雙向互動。產教聯合體是一種互益型組織,人員互動是帶動各方融合共進的重要因素。首先,建立政企進校宣講制度。政府分管產業發展的負責人和產業企業管理職能部門負責人以及骨干企業負責人定期到校舉辦專題講座,講解經濟與產業發展情況,引導院校主動對接產業、對接崗位,實施以產定教、以教促產、以教興產。其次,建立院校負責人列席重要會議制度。組織相關院校的負責人列席地方有關經濟方面的重要會議,參加各類重大項目觀摩會及洽談對接會、論壇等,了解產業、了解企業、了解園區,主動跟蹤對接,做好人才儲備、培養與供應計劃。再次,探索實行校地雙向兼職交流制度。組織骨干企業家到院校產業學院兼職掛職,組織院校干部和教師到企業兼職掛職,深化校企工作互動,推進產教深度融合。最后,建立技能人才服務專員制度。圍繞重點產業群和產業鏈制定技能人才支持計劃,設立產業技能人才專員,完善技能人才供需服務機制,統籌技能人才精準供給與服務,以專人專業服務推動校企精準合作。
二是活動精準聯動。圍繞解決校企合作信息不對稱、對接合作不順暢等突出問題,促進校企需求精準對接。首先,開展產教對接行動。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重點園區與院校精準對接、應接盡接,實現三個對接——規模以上企業與院校對接合作、重點產業項目與院校對接合作、重點產業園區與院校對接合作。把技術技能人才的供需鏈接到大企業、大項目、產業園區,推進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聯盟、與產業聯合、與園區聯結、與發展聯動。其次,深化產業學院建設模式。推動院校專業群與重點產業園區、重點產業、重點企業聯合組建產業學院。再次,深化訂單班培養模式,逐步實現與產業契合度高的專業訂單班全覆蓋,在技術性、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最后,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實施“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的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發揮企業和院校“雙主體”作用,通過校企合作、工學交替方式,組織企業技能崗位新招用和轉崗等人員參加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培訓。
三是平臺輻射牽動。發揮地方政府統籌作用,依托園區和院校特色,規劃建設一批布局合理、功能突出、高效實用的公共實訓中心(實訓基地)。首先,圍繞好用、實用,提升“校中廠”實訓平臺。重點推進區域骨干院校實訓基地建設,提升實習實訓承載能力,滿足師生實踐教學需要,逐步擴大職業培訓規模,并以院校實訓基地為依托,探索推進企業員工技能培訓定點化,面向行業企業員工開展崗前培訓、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其次,圍繞常用、用好,建設“廠中校”實訓平臺。把工廠作為學校,把車間作為課堂,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加快建立公共實訓基地。選擇一批骨干企業掛牌設立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技術創新中心,實行學校與企業“雙課堂、雙教師”聯合育人,把專業課、技能課直接開設在生產崗位上,提升人才的實操化、技能化水平。
四是考核激勵促動。堅持以促進產教融合為導向,把專業設置與經濟發展需求匹配度、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產教融合實效等作為學校績效考核重要指標。提升院校滿意度測評的精準度,加大政府部門、企業評價教育教學工作與教師工作的參與度。根據國家和省關于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建設培育及認證評價辦法,對進入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目錄的企業,落實“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政策。對開展現代學徒制、企業新型學徒制符合條件的企業按規定給予職業培訓激勵性補貼。
(作者系煙臺職業學院膠東半島城鎮研究所所長)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28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