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5月29日訊(記者 高毅哲)記者今天從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近期完成了新一輪教育強國指數測算。結果表明,與去年相比,中國在全球的位次上升2位,為第21位,仍是10年來進步最快的國家。
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講話指出:“據測算,我國目前的教育強國指數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進步最快的國家。這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是完全正確的。”
一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指引下,教育強國建設各項工作加快推進,高質量教育體系更加完善,教育、科技、人才統籌推進不斷深化,教育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了新的貢獻。根據今年的指數,又該如何解讀一年來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中國表現?
“一年來,中國教育強國指數的上升主要表現為優勢指標不掉隊,短板指標有提升,創新指標有突破。”中國教科院課題組負責人介紹了具體三方面的表現。
一是基點和龍頭作用突出。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龍頭是高等教育。在基礎教育上,我國基礎教育質量贏得越來越多的國際認可,不僅多次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表現搶眼,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反映出的學生閱讀、數學等學科的合格率與PISA測驗反映出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達標率基本相當,整體達到排名前15位國家水平。同時,一年來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穩中有升,2023年達到91.8%。在高等教育上,我國進步最明顯的是高等教育普及與辦學水平指標方面。2023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2%,與排名前15位國家的平均水平(86.9%以上)差距進一步縮小;在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高校排名中,我國入選Top200的高校數逐年增加,2023年各排名平均入選高校數相較2022年增加2所,排名提升1位,居世界第5位。
二是服務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從教育強國指數看,一年來在服務高質量發展方面有兩個主要成就:我國科學家占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比例逐年提高,目前居世界第2位,僅次于美國,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我國高等教育畢業生中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國內主要為理工科)學科占比位于各國前列,持續保持在40%以上,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三是數字教育新賽道取得重大突破。近一年來,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加速推進,以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全域應用試點工作為新舉措,加快推進“集成化、智能化、國際化”,以數字化搶占教育改革發展制高點。在教育強國指數中,我國數字化人力資本得分不斷提高。根據歐盟數字經濟與社會指數(DESI)的擴展版本(I-DESI)中對全球約50個國家數字化人力資本的分析,我國近年排名提升,最新排名為第15位。
在中國建設教育強國的征程上,中國教科院課題組負責人建議,要高度重視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革命性影響。“首先要提升學生和教師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認知水平。”該負責人說,“并要基于中國國情教情和自主可控需要,針對教學、學習、教研、治理等場景,加快中國版教育大模型系統開發建設步伐,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讓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30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