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是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第二實驗小學一名年輕的語文教師,在學校師帶徒結對中,她一直向曾獲太原首屆“并州‘四有’好老師”殊榮的導師高峰學習,但總感覺自己面對學生的底氣沒那么足。直到她看見導師電腦里那份長長的書單,無形中感受到一種強烈的震撼。“原來,不止教材和教案,高老師是帶著她的整個閱讀史和所有讀過的書走進教室的!”
由高老師的一份書單引發提議,學校將教師凝聚在名為“書香咖啡廳”的微信群,以“同在一個群,共守一份靜”的鏈接力和互惠力,引領教師從“孤讀”走向“群讀”,在廣闊的文字空間里,助力每一位教師以自我滋養、自我豐盈的成長之姿,去發現美好、發現意義、發現自己。
帶一本書去奔赴熱愛
教師是天生的閱讀群體,讀書也是教師的分內事。“書香咖啡廳”連接著117顆靜靜讀書的心,成為撐起全校教師閱讀共同體的一個“支點”。
好書共讀、經典重溫、新書推薦,每一本書在群里的呈現,都會帶來怦然心動的邂逅或重讀渴望的燃起。讀專業書,也讀“跨界”書和“無用”書,每名教師都能在群體效應中激活閱讀的興趣點,手里有“我的這一本”,也順藤摸瓜尋找“下一本”,將書單不斷拉長。
“每天留給閱讀一些時間,打開心儀的書,淘淘文字,哪怕僅僅半個小時。”高峰老師以每天晨起“聽書”、整合碎片化時間的領讀節奏和示范,影響帶動教師們利用課余間隙、中午小憩時、夜晚臨睡前等零散時間和周末、節假日的大塊時間去打開書。其實,讀不讀并非“有沒有時間”的問題,而是“有沒有動力”的問題,教師們愈發篤信:有書,就有時間!
“書香咖啡廳”里,有領讀評論員,有每日讀書“接力分享人”,也有“自由分享人”。讀在左,寫在右;既讀書,又“講書”,教師們的角色自如切換,在交互共讀中深耕自讀。
“堅持閱讀,是最有質感的備課。”“有閱讀情懷的老師,是學生的幸運。”“保持一顆童心,發現身邊的新鮮和美好,做一個‘長不大’的好老師。”“教育,就是用熱愛向生命發出的邀請。”——每一次分享,都是面朝教育天空的一次深呼吸;每一段話語,都是展現閱讀個性的一次心靈表白。既有書中原汁原味的“金句”呈現,更有鏈接教育實踐案例的真摯感悟與深度反思,讓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充實著奔涌的思想長河,帶給每一名教師靠近幸福的時光和感覺。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熱愛閱讀,熱愛,成為群里最好的“領讀者”。
攜一束光去照亮生命
書中有光,師者亦如光,一個個因書而起的育人故事也閃閃發光。
“‘教書人’,一定是個有書卷氣的‘讀書人’。”韓文宏是一名語文教師,也是孩子們喜歡的“貓姐”。在群里分享《積攢生命的光》一書時,她動情地講述了自己與上屆畢業班學生“較真”讀書的故事——在一次“我喜愛的一本好書”班級閱讀分享會上,由《平凡的世界》引發了“誰才是孫少平的朋友”的爭論,全班讀書量最多的“小書蟲”許家寧堅持己見,對韓老師的意見提出疑問,課后還帶來自己的“全三冊”與老師約定輪換著再好好讀一遍。經師生一場“較真”賽讀,證明許家寧為“勝方”。
“老師把書里的人物關系誤解了,韓老師向你認錯,也會以家寧為榜樣,認真讀更多的書。”許家寧畢業離開了母校,書本上的內容也許有些已忘卻,但韓老師曾經的約定和道歉像一束光照亮了少年的信念,一定會讓他記憶猶新……
把《非暴力溝通》一書視為“法寶”的任婷婷老師,在群里曬出“常讀常新”的教育隨筆長文后,細心的教師跟帖分享了任老師“讀以致用”的成果。“那天放學后,‘淘氣包’畢業生袁熙博來看望任老師,師生倆肩并肩摟著,袁熙博面向老師一個勁兒樂呵呵的……這份愛的回傳洋溢著成長快樂與師生情誼,應該是任老師《非暴力溝通》的閱讀見證吧!”
原來,袁熙博平時愛調皮搗蛋,常常被認為是“熊孩子”。在跟他一次次“將書中理念與實踐行動對接”的溝通中,任婷婷發現他對畫畫特別上心,想把這一特長放大,用一個閃光點去點亮更多的閃光點。于是,她聯手孩子母親和美術教師,精選袁熙博創意飛揚的10幅“大作”,臨近畢業時展示在學校個人美術作品展墻的醒目位置。在同學們人人心向往之的夢想舞臺,能夠被看見、被照亮,袁熙博收到母校最為珍貴的一件畢業禮物。
“非常感謝老師們助力孩子實現這個夢想,以前孩子只在畫畫時才會表現出百分百投入的狀態,自從上了校園個人美展,整個人好像被激活了,做別的事也越來越有那股專注勁兒了……”袁熙博媽媽的反饋微信,激勉任婷婷攜著心靈深處的幸福,以書為友,循光而行,成為一名溫柔而有力量的教師,尋找教育的“最好”發生。
守一顆心去呵護成長
“教育的世界,源于一個傾聽與回響交織的世界。”王芳在《傾聽著的教育》一書早讀留言中,描述了導師高峰在課堂上俯身傾聽孩子的模樣,引發教師們對尊重、平等、互信、耐心等關鍵詞的思考,一同領悟到“傾聽”所蘊含的教育智慧與魅力。“傾聽,是教師的一種能力,更是一種美好的師德。”“成長有聲,學會傾聽,讓我們走進每一個孩子的心靈。”
課余愛“啃”教育法律法規書籍的王晶老師善于用法律思維來審視和優化自己的教育行為,她帶班的創新實踐感言引發“圍觀”。班上有個自閉癥“小高個”男生,課上課下總處于游離狀態,起初孩子們對他充滿排斥情緒。王晶與班干部們為“小高個”量身定制了班級特別規則,設立手牽手陪伴崗、小警察監督崗,通過故事、游戲等方式開展法治啟蒙教育和融合教育,培養孩子們的同情心、愛心和小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小伙伴們的點滴善意匯成暖流,讓校園里‘來自星星的孩子’不再孤獨長大。”
“閱讀是最好的成長養分,孩子們形成讀書的‘好胃口’會受益終身。”郝虹霞老師傾力構建班級閱讀小生態,教室里的“小小讀書吧”有觸手可及的圖書,還有借閱公約和圖書管理員,成了離同學們最近的“迷你圖書館”。她還堅持和學生一起晨誦午讀,并在下午課后托管服務時段,根據作業完成速度和質量,分批次、循環式引導學生在閱覽室、教室、樓道長廊等不同場所體驗閱讀的美妙滋味。主題閱讀課、故事會、線上尋找“最美讀書聲”、閱讀卡展評、書簽制作、“我是家里的小小領讀員”……一份份堅持和創意,讓閱讀星光點亮每一顆童心,也讓校園里的書香飄入學生的家庭。
“手捧書籍,就是手捧希望。那一頁頁字里行間,藏著陽光、森林、大海,還有孩子們的未來。”“書香咖啡廳”里書香縷縷,用溫情擦亮精神底色,用恬靜繪就成長軌跡,成為教師們詩意棲居的地方。在奔赴于教育這個漫長的旅程中,社會節奏越快,越需要教師慢下來,捧起書,去探尋教育的源頭活水……
(作者系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第二實驗小學黨支部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4年06月05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