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關注:“雙高計劃”五年間·江蘇篇
走進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的智能制造工程中心,猶如置身一座現代化智能工廠,幾條智能制造生產線有條不紊地運行。除了生產,這里還承擔著項目式教學、科研和技術創新任務。“在‘雙高計劃’指引下,學校橫向科研項目到賬資金和合同金額持續增長,這兩年累計到賬經費7000余萬元,校企合作合同額超1億元。”該校黨委書記龔方紅介紹說。
江蘇有20所高職院校入選了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單位,總量居全國第一,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產教研深度融合的做法就是其中一個縮影。“全省職業教育始終堅持服務國家和省戰略需求,持續深化產教融合、創新科教融匯,打造現代職教體系樣板,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走在前、做示范’貢獻教育力量。”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曹玉梅表示,江蘇將“雙高計劃”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龍頭工程,不斷提升職業教育質量、適應性和吸引力,產生了一批標志性成果,有效服務了新質生產力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全省職業教育面貌發生了重大改變。
聚力協同創新
扎實推進產教深度融合
蘇錫常都市圈是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最緊密的地區之一。近年來,蘇州提出加快構建由10個重點產業集群和30條重點產業鏈組成的“1030”產業體系,在蘇“雙高計劃”建設單位以此為依據不斷布局發展方向。“我們面向蘇州重點發展的航空航天和醫療器械細分領域,與世界頂尖精密加工企業共同投入建設了應用技術中心,幫助蘇州中小型企業解決精密加工難題。”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長馬延文介紹說,校企深度合作帶動蘇州精密加工上下游近10個產業,創造經濟價值超5億元。
從“雙高計劃”建設之初,江蘇就高位布局,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職業教育辦學機制,推動建設單位抓住區域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機遇,打造出一批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全省還專門成立了11個職業教育行業指導委員會,增強專業布局與產業結構的契合度。2019年,江蘇在全國率先出臺省級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地方性法規——《江蘇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在校企合作工作機制、組織保障、激勵舉措等方面推陳出新,極大地激發了企業更深入地參與到職業學校實習實訓、師資培育、課程設計、教材開發中。
據統計,在各方力量支持下,江蘇各“雙高計劃”建設單位與行業龍頭企業共建產業學院159個、建設區域開放型產教融合實踐中心61個、牽頭省級市域產教聯合體14個、成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54個。近三年,各單位累計專利轉化4100項,橫向技術服務與培訓到賬35.72億元、社會培訓1384萬人日,有力服務了支柱產業發展和中小微企業技術研發與產品升級,為全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強大支撐。
聚力五金建設
扎實培養新時代工匠人才
前不久,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與新沂市委、市政府共建新沂學院,服務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我們將學院建在產業區,專業開在企業中,課程設在產線上,緊緊跟上化工產業發展步伐。”該校校長鮑桂楠告訴記者,近幾年,學校圍繞企業技能人才需求而“轉”,培養了多批新型學徒制員工,在助力政府留住技能人才、幫助企業培養適配型員工、推動技術工人技能水平提升發揮重要的作用。
發展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江蘇在“雙高計劃”建設中立足服務學生全面發展,以加強“金專業、金課、金師、金地、金教材”“五金”建設為基礎,持續推進“三教”改革攻堅行動,全省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升。
各“雙高計劃”建設單位緊扣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推動職業院校優化專業布局。據統計,20所建設單位共設有1468個專業點,覆蓋全部19個專業大類,對接服務全省國民經濟各個行業領域。
“近年來,我們抓住人工智能的飛速上升期,用人工智能賦能專業發展,構建人工智能專業集群,并把人工智能通識課程開到每個學院、每個專業。”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校長田敏介紹說。
“學生在課堂上經常會遇到難以理解的瓶頸問題,而如果直接到一線操作設備也會存在安全問題,數字孿生技術就成了突破點。”據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智能裝備學院副院長宋志國介紹,學校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在虛擬環境中為學生制定個性化學習任務,提升數字化能力。
在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學校高質量打造全時域、全空域智慧化學習環境。“我們現在普遍是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模式。”該校動物醫學院教師劉莉介紹說,學校的課堂上如今有校企共同開發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還有配套開發的教學視頻、音頻、動畫等信息化資源,“教材內容的動態更新,不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
聚力協作共贏
扎實推進職業院校雁陣齊飛
校與校之間沒有圍墻,基礎設施、場館設備、實訓基地等硬件資源全部開放共享——作為全國知名的“職教名城”,這種“零距離”高等職業教育集約化發展的獨特模式已在常州科教城堅持了近20年。最近幾年,在這座“職教名城”內,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等學校又共建了現代工業中心,開創“共享工廠+技術超市”平臺建設新模式。
“現代工業中心聚焦當地智能制造產業和新能源之都建設,緊扣‘智改數轉’網聯新需求,成倍放大了職業教育聯合發展的集約效應。”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校長許朝山介紹說。目前中心已成為全國首家能“自主運行、自我造血、自負盈虧”的區域綜合性共享實訓基地。
頭雁領航、群雁齊飛,是江蘇推進“雙高計劃”建設的核心理念之一。江蘇真正把“雙高計劃”作為驅動全省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抓手,創新機制、創造條件發揮“雙高計劃”建設的巨大帶動作用,著力打造江蘇職教高峰,可以說,當前各單位梯次明顯、爭先進位的良性競爭生態已經顯現。
“雁陣”發展模式不僅放大了專業建設與社會服務的效益,避免了惡性競爭與資源浪費,還進一步向中職學校延伸、向全國延伸,大幅提升了江蘇職業教育整體辦學水平。據統計,全省職業院校牽頭組建了57個以行業為紐帶的省級以上職業教育集團,300多所職業院校“集群式”發展。
江蘇還充分發揮先行示范作用,對口支援西部發展。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和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等38所高職院校與伊犁州職業院校、江蘇20余所高職院校與克州職業院校以“校包系”的模式開展支援合作,6所江蘇重點職業院校“組團式”支援拉薩市,9所高職院校重點支持青海職業院校。
5年來,20所“雙高計劃”建設單位與近150個境外院校、企業簽署合作協議,累計招收海外留學生超過1萬人,入選教育部職業教育“走出去”試點項目學校、經世國際學院、中文工坊等項目19個,鑄就了江蘇對外交流“職教出海”新品牌。
“下一步,我們將把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推動形成職業教育與產業經濟良性互動、職業學校與支柱產業共生共長、產教深度融合長效運行、校企協同育人成效顯著的新局面。”曹玉梅表示,江蘇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要實實在在地把職業教育搞好,要樹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線的大國工匠一批一批培養出來”的殷殷囑托,繼續強化“雙高計劃”建設,提升職業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和貢獻度,為推動全國發展世界一流的職業教育作出新貢獻。
《中國教育報》2024年06月11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