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4年高職專科專業設置備案和審批結果,與上一年度相比,新增專業點6068個,撤銷專業點5052個。專業是職業院校發展的基石,其增減幅度和調整類型“大開大合”的背后,體現了專業建設和產業發展的共振。在發展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戰略突破方向的當下,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高度同構性,其專業建設質量是服務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載體,專業結構調整既體現了職業教育主動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服務經濟社會主戰場的現實邏輯,也蘊含著高職院校主動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提升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內在要求。
向新求質,高職專業調整步入快車道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要素是新型勞動者,圍繞新型勞動者的培養需求優化專業設置、改革培養模式,成為高職院校服務新質生產力的新時代教育擔當。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以數智技術為例,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相關技術更加廣泛地應用于生產生活,傳統以低生產要素成本為基礎的比較優勢見頂,傳統以簡單勞動為主的技術工人顯然無法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而能夠充分利用數字技術、適應數字社會、具有知識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技能人才,必然成為人力資源市場追求的“香餑餑”。因此,以技能培育為主體的傳統職業教育必須向具備數字意識、數據素養的新型職業教育轉型。
市場和產業是高職院校調節專業培養規模和模式的重要依據。在當前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的歷史性交匯期,高職院校應緊跟產業發展趨勢,推動專業創新升級。不可否認,當前部分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尚存在專業冗雜、缺乏特色等問題,為此,緊跟新質生產力發展趨勢,大力推動專業結構和類型向服務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已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此次公布的高職專業中,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導向的新興專業成為高職院校謀篇布局的重點方向,一批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民生緊缺領域新專業加速形成,表明了職業教育對產業變革的快速響應。現實中,高職院校紛紛布局新興專業、緊缺專業,改造傳統專業,拓展專業方向,加快促進專業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緊密結合,以專業調整引領人才培養,深入推動職業教育與市場需求雙向奔赴。
破立并舉,因地制宜找準發展生態位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由此可見,因地制宜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遵循,也是高職專業調整和建設的基本邏輯。
現實中,高職專業設置“加減法”提升了職業教育和產業發展的適配性。然而,高職專業調整不是忽視、放棄傳統專業,更不能“一刀切”般一哄而上,其既要聚焦科技創新推動的產業變革,提前布局適應新興產業需求的新專業,也要注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在發揮其穩需求、擴就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既要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又要著眼于高職院校長遠發展,尤其是要遵循教育發展規律,如何確保專業設置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怎樣保證專業教學質量和就業前景等都是亟待考量的要素。同時,要有相應的師資和其他要素支撐,不然任何專業都不會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長久的競爭力。
所謂因地制宜,就是要在新與舊的轉換中優化專業結構,在量與質的融通中激發發展動能,在主與次的協同中提升教育質效。首先,要根據區域產業需求、就業情況、學生發展潛力、社會吸引力、專業品牌影響度、專業資源共享度等內外因素,在綜合評判的基礎上,統籌規劃、分步分類、破立并舉,科學設置和動態調整,專業才會成為高職教育的加分項,并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其次,要不斷強化對專業設置與建設的認識,建立和完善學校專業調整優化機制,研制提出全面持續優化專業方案,充分考慮專業布局,堅持“瘦身”與“強身”并舉,堅持評估監測與動態管理結合,打造特色化、優勢化、品牌化專業。最后,要基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特征及需求,探索課程體系改革,因地制宜地找準高職教育發展生態位。
多元協同,護航高職教育跑出加速度
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既包括技術進步帶來的邊際產出,也包括優化資源配置產生的效率改進。映射到教育領域,即發展新質生產力既需要拔尖研發人才,也需要高素質技能人才。高職院校具有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雙重屬性。這些特征契合了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需求,也為高職專業建設提供了底層邏輯。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面向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高職院校的專業布局和發展要緊扣經濟社會發展的脈搏,緊密對接社會和市場需求、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變化,按照區域產業布局和學校發展現狀進行專業調整,引導、鼓勵緊缺急需領域專業的發展。
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對接產業需求方面離不開政府、企業等多主體參與。為此,要在政府統籌、產業聚合、企業牽引、學校主體的基礎上,深化產教融合、產學合作,建設產教聯合體。尤其是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統籌整合技術、產業、就業、教育等各方面需求,為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提供科學有效的指導。近年來,教育部持續加強對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工作的統籌和指導,推動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協同區域行業主管部門,建立健全本地區技能人才需求預測機制和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不斷提高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匹配度。
在專業教學過程中,實踐一直以來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短板。高職院校要堅持“專業跟著產業走、課程圍著崗位轉”,加大教育資源投入,加強實踐基地建設,構建高水平產學研用創合作平臺,打造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教育鏈、資金鏈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生態,讓學生在真實生產環境中增長才智、提升技能。此外,要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發揮數字技術的疊加、倍增和放大作用,提高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作者單位系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4年06月11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