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陽錫葉 通訊員 余杏 王見湘)近日,中南大學發布了關于征集研究生校企聯合創新項目的指南,67家企業帶著124項技術難題“放榜”。中南大學生物與醫藥專業博士生李云貴立馬“揭榜”,他說:“這個項目和我目前研究的方向非常契合,我的專業研究方向與中藥相關,剛好看到有企業發布了相關指南。”
這不是中南大學首次“放榜”。據悉,從2020年開始,學校就以項目為紐帶,實現校企聯合創新。截至目前,共有385家企業提出項目指南955項,項目資金共計5000余萬元,吸引了大量研究生“揭榜”,參與解決企業的技術難題。
“學校目前有研究生2.6萬名,他們是創新的重要力量。”中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戴吾蛟告訴記者,要全面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必須讓他們參與到項目中做研究。
早在10多年前,中南大學就設立了學校科創項目,實行“揭榜掛帥”,培養研究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但要實現研究生全覆蓋,讓人人都有項目,這還遠遠不夠。
2019年,中南大學決定“牽手”企業,開啟校企合作的新路徑。校企聯合創新項目由企業根據實際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列出,并提供3萬至10萬元的項目經費。學校則面向所有研究生發布這些項目,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自愿申報。
經過嚴格的初審推薦、資格審查和專家評審后,最終確定的項目將簽訂三方協議,由學生在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的指導下開展研究,項目成果經學校和企業共同評審通過后即可結題。
剛開始,學校面臨不小的挑戰。戴吾蛟坦言:“我們并不了解企業的具體技術難題,只能從已有的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入手,一家家跑,一個個問題收集。”2019年,學校僅有幾十個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隨著項目的影響力逐漸擴大,目前已在全國建立了300多個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
現在,校企聯合創新項目在該校已經非常“火爆”,研究生申報的積極性非常高。“全國還有很多企業主動找到我們,希望我們的研究生能幫他們解決一些技術問題。”戴吾蛟說,這種“企業出題出資、學校統籌協調、導師業務指導、學生研究實踐”的項目模式之所以這么“火”,是因為實現了多方共贏。
“山河智能就是項目首批受益者之一。”中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教授、山河智能技術中心研究生院院長賀繼林說,山河智能近年來累計發布39個項目,都是企業亟須解決的技術難題,但要作為重點項目研究的話,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研究生的參與則為企業帶來了寶貴的創新力量。
賀繼林給記者舉了個例子——無人機帶著水管飛到高層滅火時,常會受到風力、火力等因素干擾,該怎么解決?“這個研究的點比較小,但要實實在在解決問題,所以我們就將其納入了項目指南中,有4名研究生‘揭榜’,目前實驗效果還不錯。”賀繼林介紹。同時,在項目開展過程中,企業與學生至少有一年的深入交流,有利于企業發現并留下優秀的人才。
參與項目的研究生們也收獲頗豐。2022年6月,中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學生王繼光和兩個同學一起申報了“智慧礦山無人礦卡的調度”項目。傳統的礦用卡車是燃油的,碳排放量大,傳統的調度模式運輸成本較高,運輸效率也比較低,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企業提出的難題。
在項目開展的一年多里,他們深入位于內蒙古鄂爾多斯的礦山開展實驗,最終成功實現了礦卡運輸的智能化、綠色化、無人化,大幅降低了調度成本,其設備利用率提高了5.17%,設備排隊等待時間降低了21.23%,提高了運輸效率。“這個項目是研究真問題,解決真問題,大大提高了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我一生受用!”王繼光說。
中南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孫偉表示,校企聯合創新項目模式不僅為企業解決了技術難題,也為研究生提供了寶貴的實踐機會和職業發展平臺,提升了研究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了他們創新創業的精神。學校將會進一步深化發展該模式,為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教育報》2024年06月15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