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區……十年來,重慶市沙坪壩區以均衡為主線,以質量為核心以教師為支撐,交出了一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亮眼成績單。
2022年4月,該區被教育部確認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區。“希望通過優質均衡改革內部挖潛,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水平,提升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獲得感,為教育強市建設作出更大貢獻。”沙坪壩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委主任劉建華說。
促進所有學校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您看嘛!以前我們就這點活動空間,家長都希望孩子來就讀,不是我不愿意,確實是裝不下!”走進沙坪壩區育英小學,育英小學黨總支書記、重慶大學附屬小學校長陳麗指著小操場對記者說,“隔壁的重慶大學附屬小學面積倒是大些,但家長又擔心教學質量。”
“鄉村弱”“城區擠”是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的難點所在。
怎么辦?陳麗介紹,2020年4月,重慶大學、沙坪壩區人民政府簽訂了合作共建重慶大學附屬中小學協議書。育英小學、重大附小這兩所相鄰學校進行合并,“拆了一堵墻,活了兩所學校。”
硬件上去了,軟件也提起來。沙坪壩區以“互利互惠”為原則,促進每個學校共享共建優質教育資源。“優質均衡不是削峰填谷,而是抬高底部,關注到每一名教師、每一位學生的成長進步。”沙坪壩區委教育工委委員、區教委總督學樊麗說,沙坪壩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不僅要整體提升綜合質量,更要縮小校際差距。
重慶市第七中學校將“培優補困”落實到教學各個環節;沙坪壩小學把社團作為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第二課堂,學生們能獲得各類藝術表現機會;南開小學音樂班里樂聲飛揚、體育場上學生朝氣蓬勃……
基層有行動,上層有支撐。重慶市結合實際,印發《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規劃》,配套制定工作推進、投入保障、督導考核等文件,形成“1+N”制度體系,規范保障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助力每一名學生全面有個性地成長
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一直是南渝中學物理教師張坤思考的重點。
胡蘿卜、刻度尺、錘子、椅子……當這些常見的物品以奇妙的排列組合搖身一變成為物理實驗器材時,張坤的課堂變得有趣又真實。在“感知與測量音速”課上,他提議讓學生以敲鑼的方式來感知聲音的速度,一聲聲鑼聲響起后,列成一排的聲控燈逐漸點亮,學生通過秒表記錄來獲得測量聲速的方法。書本上枯燥的物理知識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高漲起來。
為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強化課堂主陣地作用,沙坪壩區以推進“智慧型單元化學本教學”為突破口,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旨在讓每一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無人機訓練室、“機甲大師”科技室、“物聯網”科技室、3D打印實驗室……走入學府悅園一小,科技感十足的教室分布兩側。學府悅園一小書記、校長唐和川說,之所以設置特色教室,就是為了讓孩子們發掘自身興趣點,引導他們把個人夢想與時代需求相結合。
“優質教育為孩子一生的幸福打下基礎,做有溫度的優質均衡,目的是學生要有進步。”劉建華說。沙坪壩區通過“學本研修節”樹立學導評一體化教學設計與實施樣板,開展全學科常態課考評與全過程質量監測,切實提高區內每所學校每個班級的教學質量,真正讓每一名學生全面有個性地成長。
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近年來,沙坪壩區一直致力于創新多種形式,為教師搭建展示、分享、交流平臺,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記者來到重慶市大學城第三中學——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動正在進行。辦公室里,多名語文教師圍坐在一起,目光聚焦在教師劉強身上,一邊聽課,一邊仔細記錄。
自沙坪壩區開展幫扶計劃以來,南渝中學派駐大量干部、骨干教師到大學城第三中學(以下簡稱“大三中”)進行幫扶。目前,該校一半以上校級干部來自南渝中學,每年有10名以上骨干教師到大三中任教,在大三中已交流輪崗4年的劉強就是其中之一。
輪崗初期,劉強先把同年級7名教師的課分別聽了一遍,然后做出詳細的分析材料發給大家交流討論,以求找到更適合的教學方法。
重慶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委主任劉宴兵表示,下一步,為盡可能讓適齡兒童享受優質教育資源,重慶市通過挖潛擴容一批、標準化新建一批、幫扶提升一批、有序擴招一批等,努力實現校校達標、項項達標,讓每一個孩子都享受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義務教育,更好促進每一個孩子的全面發展。
《中國教育報》2024年08月26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