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正處于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構筑發展新格局的關鍵時期。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產力在帶動相關領域變革與升級的同時,也賦能職業教育向高質量方向轉型變革。課程改革作為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任務之一,加快構建具有職業教育類型特色的課程體系,是保障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舉措,也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必然選擇。
自2021年12月在本科實施教育教學改革“101計劃”以來,通過集中全國優勢力量,建立核心課程體系和核心教材體系,以課改“小切口”解決人才培養“大問題”,輻射帶動更多學科領域整體教學水平的提升,培育了一批未來能夠在世界上決定“掰手腕”勝負的拔尖人才。近年來,職業教育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主線,出臺系列政策文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開展了“一流核心課程建設”“優質教材建設”“校企合作典型生產實踐項目”等現代職教體系建設改革重點任務。但是與本科“101計劃”實施相比,其系統性、實踐性、挑戰性和引領性仍需進一步提升?;诖?,職業教育“101計劃”實施迫在眉睫。依托職業教育重點領域專業課程改革工作的關鍵環節,以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為著眼點,以核心課程建設為關鍵點,以反饋改進機制為切入點,推動專業課程改革持續、深入進行。
錨定高端產業建構課程體系
以提升學生能力為關鍵,“101計劃”聚焦高等教育基礎學科和“四新”關鍵領域,系統性建設一批完整的、國際領先的核心課程體系。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推動新業態迭代,職業教育也要集中產業界、教育界和科技界優勢力量資源重塑專業課程體系。
一是聚焦生產前沿梳理技術知識。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裝備等國家重點產業領域,深入挖掘生產一線的工藝規范、操作程序、標準要求,厘清當前重點產業領域最高端、最前沿技術資源,以此為課程體系重構的源頭活水。
二是對標新興產業標準構建專業教學標準。將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等領域的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引入職業教育課程,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對課程標準研制、課程資源開發、課程內容選取深入研討,確保現代化產業體系標準轉換為專業教學標準。
三是同步最新行業技術架構課程圖譜。依托職業教育專業譜系圖與產業譜系圖對接模型,厘清產業技能需求,聚焦學生職業和數字技能提升,根據“崗課賽證”融通原則,從多學科融合的角度出發,建構起基于“模塊—課程—課程群—專業課程子系統”相互關聯的職業教育專業課程體系。
深耕高新技術開發核心課程
“101計劃”在計算機、數學等9個學科試點領域分別成立課程建設組,通過多輪篩選確定了各學科10余門核心課程,并以知識點為核心構建課程知識體系。核心課程建設是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起點和關鍵,應在遵循課程建設規律的基礎上,突出職業教育類型特征,開發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性的核心課程。
一是以產業需求為導向,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等重點領域中高端產業、高端企業、高端崗位,著眼產業前瞻性技術業態,結合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要求,每個專業選定10門左右核心課程。
二是基于企業崗位真實、完整的生產工作過程,以“服務人的全面發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為原則明確課程內容,全面對接職業技能(資格)標準、行業頭部企業標準、國際認證標準,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融入課程內容,增加具有研究性、復合性和創新性的課程設計,構建課程模塊,給予學生挑戰權威及專業前沿的條件與機會。
三是以提升學生精深技術技能、精專理論知識水平和高階思維能力為目標,從基礎理論、技術要求和實踐應用3個層面建立知識內容。將每門課程的知識和技能點分解融合形成一個完整、多維度、層次遞進的知識網絡,明晰每個知識技能點的內容和能力目標,并以結構化的形式描述課程所包含的知識點、技能要求、教學資源、教學活動、測評方式之間的關系,促使學習者完成每個學習情境或學習性工作任務。
四是依托ChatGPT、Soar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校企聯合開發課程教學資源,以“技能適配”為主線,打造“開放共享、交叉融合、更迭創新”的一流核心課程。
匯聚高技能人才打造精品教材
“101計劃”匯聚國內計算機領域具有豐富教學經驗與學術水平的教師,成立本土化核心課程建設及教材寫作團隊,打造體現“世界一流、中國特色、101風格”的精品教材。有鑒于此,職業教育核心課程的配套教材編寫也應統籌行業企業建設力量,以高水平團隊為引領,邀請大國工匠、全國技術能手,匯聚國內相關領域具有豐富教學經驗與學術水平的教師、領軍企業承擔配套教材編寫、審查、研究等工作。
一是體現思想性,融入思政元素,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基礎上,提高教材編寫內容的深度與廣度,注重創新思維培養。
二是體現融合性,將STEM教育理念植入教學資源,通過削弱學科專業間的剛性壁壘,以整合的知識生成體系呈現基于工作過程的真項目、真問題,強化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做好學科專業間的內容融合轉化。
三是體現未來性,瞄準未來能源、未來制造、未來健康、未來信息等領域,對接行業主流高端技術,與高水平出版社合作建設一批體現“未來技能”的教材。
四是體現雙元性,邀請大國工匠等行業領軍人物參與教材編寫,將鏈主企業的培訓教材、操作手冊轉化為專業課程教材和實訓教材。
五是體現智能性,創新教材形式,以項目任務為模塊組織教材內容,運用虛擬現實、數字孿生、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術,開發數字教材、虛擬仿真實訓教材,以“新形態教材+網絡資源+實踐平臺+教案庫+案例庫”等形式動態推動紙質教材與數字教學資源的有機融合。
實施高質評價提升課改成效
“101計劃”以“改進”為宗旨,深入課堂開展聽課、評課、教案研討,研究課程設計和實施,還通過現場觀察、教學研討和教師培訓等3種途徑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同樣地,開展職業教育課程評價是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保障,通過優化評價過程、更新評價手段、提升評價效率,更好地保障教學質量,推動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一是匯聚優勢力量,探索以校內、校際為單位搭建虛擬教研空間,由牽頭單位定期組織開展教研活動,打造跨專業、跨學校、跨區域的教學研究共同體,逐步建成一批彰顯學校特色和教研質量的虛擬教研室,打造課程“研—學—教—評”共同體。
二是開展持續性課堂評價,根據職業教育課堂特點編制聽課指南,包括課程類型、教學主題、教學目標、項目環節、學生課堂表現、學生反饋、技能達成等方面,將課堂中復雜性情境拆解為一個個空間單元,透過觀察點對一個個單元進行定格、掃描,收集、描述、記錄相關的詳細信息,全方位評估課堂效果。
三是課后及時對評價結果進行反思、分析、推論,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對課堂的運行狀況進行分析和研究,基于教師和學生教學畫像,引導教師更加注重教學及教學問題研究,以此重塑教師教學認知建構,改善教師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學習。
?。ㄗ髡呱瓯V蚁禐I州職業學院院長、王晨倩系濱州職業學院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4年09月10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