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追求。加快推進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價值追求的生態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工作,是不斷豐富新時代人才培養標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教育現代化及教育強國建設的必然選擇。
要做好生態文化育人內容的“一個中心”和“兩個結合”。做好“一個中心”工作就是要守住價值引領這道大關。大學生處在人生的“拔節孕穗期”,筑牢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穩固防線,確保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念,才能使其自覺投身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偉大實踐,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堅力量。堅實推進生態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工作,就要堅持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牢牢樹立新時代大學生“生態興則文明興”的生態歷史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觀,堅定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選擇。
完善“兩個結合”就是推動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與當前的生態文化育人實踐相結合,適應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需求。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科學性與真理性至今仍然熠熠生輝,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是推進生態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鈣質。挖掘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新的時代意涵,堅持將經典融入育人實踐,用經典涵養正氣、淬煉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讓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在生態文化育人實踐中不斷閃爍真理的光芒。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傳承創新傳統生態文化并不是要原封不動地全盤繼承,而是要以繼往開來的態度,在批判繼承中創新發展,使之與培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時代新人的育人要求相結合,使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天人合一、天人和諧”的優秀傳統生態哲學智慧煥發出新時代的勃勃生機,讓學生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過程中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要做好生態文化育人隊伍的“一個目標”和“三線建設”。把握“一個目標”就是要求育人隊伍牢記教育的根本使命,明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生態文化育人與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牢牢結合,不斷豐富現代化人才的發展向度,培育助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人。
加強“三線建設”就是要明白生態文化育人的好壞關鍵是教師,做好人才隊伍、教學工作、管理制度建設。建好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高校教師隊伍是堅實推進生態文化育人、培育賦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型人才的重中之重。首先要讓教師隊伍身先示范,強化提升現有教師隊伍的整體素養、加強生態文化理論學習、鍛煉過硬的育人本領,同時也加強新型人才引進,不斷促進育人隊伍的結構優化、質量提升;其次要抓好育人教學工作建設,做好生態文化優質育人內容的備課,要讓不同教師積極交流育人的經驗方法,組織講課說課大比拼,在競爭中不斷提升完善育人的內容方法,實現優勢互補與育人資源的互換。抓好教材編寫建設,組織撰寫一批質量上乘、內容豐富、有理論深度的高水平教材,不斷適應培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人才的迫切需要,加緊生態文化育人的科研投入,不斷為生態文化育人提供前瞻性對策建議與前沿性理論支撐,使得育人實踐更加規范科學合理。最后還要做好生態文化育人隊伍的管理建設,發揮生態文化教師隊伍的最大育人優勢,建設行之有效、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很重要。要不斷破除制約育人隊伍開展生態文化教育的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探索生態文化育人隊伍制度管理創新,完善教師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多維度綜合評價教師的教學規范、教學運營以及課堂教學效果,加強科研管理和激勵,同時也要防范“唯科研”“唯論文”傾向,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不斷激發教師進行生態文化教育與科研的活力。
要做好生態文化育人載體的“主要陣地”和“四面協同”。建好“主要陣地”就是要利用好課堂教學這個最重要的育人陣地,要關注到當前大學生教育的時代現狀,不能再采用以前的說教式、灌輸性傳統教育方式。新時代大學生大多是伴隨著互聯網新媒體成長起來的“00后”一代,做好生態文化育人課堂教學建設就不得不充分考慮他們所特有的學習環境、成長氛圍以及個人特質。新時代大學生對于新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載體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創新課堂教學是一門學問,做好學理與寓樂相結合很重要。要完善課堂教學的硬件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好新媒體教學的情境教學優勢、做好“翻轉課堂”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用生態文化理論深刻闡發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涌現的生態發展故事,做到學理與寓情相結合,要用喜聞樂見、平易近人、形式靈活的內容來講述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強化大學生置身中國式現代化的視聽體驗,激發其自覺意識、不斷譜寫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篇章。
形成“四面協同”的合力作用,首先就是要興辦生態文化相關社團、組織生態文化沙龍以及各式文化宣傳宣講競賽活動,不斷促進學生之間的積極交流互動,在傳遞生態文化中陶冶情操、涵養品性,提升大學生的生態文化素養。其次是利用好互聯網這個傳播媒介,打造互聯網生態文化育人的傳播矩陣,切實提升生態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與凝聚力,在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發布生態文化優質內容,不斷增強生態文化育人內容的親和力、感染力、實效性與針對性。再其次是加強生態型校園建設,加強節能技術設備、可回收技術以及低碳管理制度的引進與建設,在踐行生態行為中不斷強化自身要求。要營造好校園的植物景觀、綠色建筑、生態地標,最大限度地發揮以景育人的功效,不斷培養起學生對保護自然的濃厚興趣、道德情感、強烈意愿,強化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責任感、使命感。最后是推動大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參與社會層面的生態文化教育志愿服務,用公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不斷向社會傳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追求,激活全社會對生態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自信。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生態文明研究院;本文系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省社科規劃重點課題“浙江省生態文化建設對策研究”[2022JDKTZD46]及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生態文化融入高校育人路徑探究——以下沙高校為例”[202210338042]階段性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4年09月10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