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作出全面部署。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必然要求。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的核心理論之一,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創新和實踐,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內涵,蘊含著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的實踐性、發展性和時代性。
從實踐需求的角度來看,新質生產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兩個大局深度交織,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轉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等戰略決策。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我國正進入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能轉換的新發展階段,以低生產要素成本為基礎的發展方式比較優勢見頂,尤其是其資源依賴、勞動密集、低效循環等弊端凸顯。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是從多因素、多層次、多方面破解發展難題的迫切需要,也是因應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衍生出的生產力新形式和新質態的現實路徑。
從實踐規律的角度來看,因地制宜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科學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強調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生產力是一個多要素組成并不斷發展演變的復雜系統,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求發揮技術進步帶來的邊際效應,也需要通過優化資源配置產生效率改進。《決定》提出,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因此,要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動力。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以創新為核心動力的新質生產力,要求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實現突破,特別是通過原創性、顛覆性創新,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進而催生出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要以改革創新為基本方法。《決定》強調,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課題。所謂改革就是改變不符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生產關系和不符合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決定》提出“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包括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優化組合中,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通過經濟和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以改革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等全要素活力,推動各類先進優質要素向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
從實踐路徑的角度來看,用好辯證法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就要從客觀實際出發,在新與舊、量與質、主與次的辯證統一中,實現生產力的新生、質變和躍升。要在新與舊的轉換中激發發展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決定》提出,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同時,也要及時將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實現新舊生產力有序換擋。要在量與質的融通中提升發展質效。新質生產力質的提升為量的增長提供持續動力,而量的增長為質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礎。沒有經濟發展在結構、效益、效率等方面質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長將不可持續;沒有經濟發展在規模、速度等方面量的合理增長,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實現城鄉協調也無從談起。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立足經濟、科技和產業發展實際,正確把握發展形式、方法和路徑,因地制宜、穩中求進、先立后破,在量與質的辯證轉換中提升發展質效。要在主與次的協同中優化發展結構。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的改革發展任務,要善于利用聯系和發展的觀點,辯證做好局部與整體、主要與次要、當前與長遠關系的統籌謀劃。橫向布局上,要基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因地制宜、科學有序地推進建設制造強國、科技強國和數字強國等戰略目標。縱向推進上,要構建教育、人才、產業、創新融合新機制,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通過提高勞動者素質、完善新型基礎設施、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等手段,實現全領域、各環節協同發展,全面激發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潛能。
(作者單位系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4年09月12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