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
社會協同力既是教育強國的重要內涵,也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社會環境基礎和支撐,是校家社協同育人工作的關鍵衡量指標。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推出了一系列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政策。為進一步探究如何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問題,2021年以來,我們課題組在北京市海淀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江西省弋陽縣、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開展了為期3年的行動研究,并在全國19個省份征集了近2000個協同育人典型案例。研究發現當前各地正在努力推進協同育人機制建設,并形成了5種主要行動推進方式。
一是政府統籌的協同育人機制建設。主要指協同育人活動的開展以各級政府、各級婦聯、關工委、教育行政部門等自上而下的行政權力的推動為主,通過機制、政策等引導校家社開展合作的工作系統。一方面,各地省、市、縣區、街道和社區、村等家庭教育指導機構進一步建立健全。例如,北京市在全國率先研究并建立了覆蓋城鄉的“114N”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第一個“1”指由北京市婦聯、教委、婦兒工委辦、民政局、人社局、衛健委、關工委等7家單位共同成立北京市家庭教育工作指導委員會,統籌推進北京市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第二個“1”指依托北京豐富的科研學術資源,成立北京市家庭教育專家委員會;“4”指推動完善貫通市、區、街(鎮)、居(村)四級的指導服務體系;“N”指統籌用好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和家庭教育服務機構等各類社會資源。
另一方面,政府部門通過出臺相關政策,進一步規范相關部門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作為。例如,湖南省瀏陽市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家庭教育的實施意見》,成立全市家庭教育工作聯席制度,設置專門辦公室,聯動11個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全市統籌規劃,形成合力,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集研究、培訓、服務、監測、評估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二級指導機構,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
二是學校主導的協同育人機制建設。主要指以學校為主體,由學校發揮組織、牽頭、協調等作用,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共育活動。首先是以家長學校和家委會建設為抓手,探索多樣化家校合作育人。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防城區灘營鄉鄉村家長學校組建了“隨喊隨到”專家服務隊、“教子有法”家長榜樣隊、“好爸好媽”學生點贊隊等家庭教育“三支隊伍”,走進村屯,辦講座、講家教故事、展示好家規、表彰榜樣典型,受到學生和家長熱捧。其次,以特色項目活動和課程為載體,創新校家社協同育人模式。例如,湖南省長沙市仰天湖金峰小學選取與本校文化契合度高的綜合實踐活動——“雅竹”主題課程,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初步建立了“雅居有竹 感恩有您”課程框架,提煉了“學校—家庭—基地—社會”四方聯動模式,創建了多學科相融合的課程體系,推進了教學方式和育人方式的變革。再次,以培訓和科研為主要途徑,提升學校協同育人隊伍的專業能力。例如,深圳市寶安區聯合高校專業團隊,開展課程研發和專項培訓,狠抓本土家庭教育一線教師成長體系建設,2021年完成了智庫型、引領型、骨干型三級隊伍建設,2022年完成了區級核心教研組、片區教研組、學校教研組三級家庭教育教研隊伍建設。
三是幫助家庭盡責的協同育人機制建設。主要指各部門和學校通過為家庭提供支持和服務,促進家庭在育人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例如,通過舉辦家庭教育公開課等形式,幫助家長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發動家長參與,豐富家庭教育指導內容等。例如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機關幼兒園組建了以家長為主要成員的宣講團,通過公眾號分享家長的親身經歷和好的家教經驗,推動家園共育。
四是社會支持的協同育人機制建設。主要指以社區、社會教育機構、社會資源單位等為主體和載體,整合學校、公共教育基地、志愿服務等各種教育資源,利用多種形式,為協同共育有效開展提供資源和平臺。例如,以規范化社區家長學校和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為平臺,為家長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一些地方通過社區整合資源開展協同育人實踐行動。如首都博物館策劃的“讀城驛站”學校巡展活動以“探秘北京中軸線”為主題,以展板的形式走進十幾所學校,讓學生們不出校園就可以了解北京中軸線的歷史和申遺工作。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教育關工委開展“孝心作業”活動,培養學生的感恩心和責任心,自覺幫助父母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五是共同體聯動的協同育人機制建設。主要指通過構建區域高效聯動機制,各主體分享資源與信息,積極探索校家社協同育人實踐創新路徑。通過形成協同育人共同體,構建區域高效聯動機制。例如,沈陽市皇姑區航空實驗小學與中航沈飛集團、中航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和航空航天大學毗鄰,借助頂層設計,科學構建“航空+”工作體系與運作平臺,創新出臺“一圖”(校家社工作思維導圖)、“兩表”(校家社工作時間進程表和網絡點位表)、“三方”(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校家社工作生活圈)模式。
共同體聯動拓展了學習空間,有效提升了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例如,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首創“星級家長執照”,形成了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協同發力的家庭教育聯動體系,匯聚各部門家庭教育資源,在全域合力推進星級家長工程建設,并創新建立“星級家長俱樂部”、家長學校校長輪值制等,推進星級家長學習積分應用機制,激發家長的學習動力。
以上5種主要行動方式既有所區分又相互關聯,一些地方綜合運用多種方式,多管齊下,推動校家社形成真正協同,促進了整體教育氛圍的明顯改善。
(作者王海平系國家開放大學教育學院基礎教育系主任,魏洪鑫系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康麗穎系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院長;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重大項目“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研究”[VFA210004]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4年09月23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