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麥浪滾滾。安徽科技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研究生莢長樂正在安徽省當涂水稻科技小院進行著收割準備工作。和莢長樂一樣在安徽農業生產一線忙碌著的,還有學校很多名研究生。
自2013年安徽科技學院在馬鞍山市當涂縣成立安徽首家科技小院——當涂水稻科技小院后,10余年間,學校又相繼成立了利辛生豬科技小院、臨泉牛羊科技小院和歙縣貢菊科技小院,師生們在科技小院里揮灑汗水,貢獻青春力量。
數月前,持續降雨使黃山歙縣王翠華家地勢很低的貢菊田受到過度浸泡,水退后貢菊染上了根腐病。歙縣貢菊科技小院的首批入駐研究生公維勇見狀,第二天一早就和同學一起把王奶奶田里的病原株寄回學校實驗室分析,導師很快把病因及補救方法發回小院,公維勇把配好的藥及時施到田里,一周后情況好轉了許多。
“幫助學生和農戶解決好實實在在的問題是我的職責。”安徽科技學院教授汪建飛說。作為當涂水稻科技小院的首席專家,汪建飛對這個成立了10多年的科技小院感情頗深。一邊是7000畝的水稻田需要規模化運作,一邊是一群渴求真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涉農學子,小院的成立搭建了一座多功能的橋梁。
“把小院建在田間地頭,讓教師和研究生住在村里,使生產和科研不再脫節,以零距離、零門檻、零費用和零時差的‘四零’模式為農民和企業服務,也為研究生提供了一處環境優美的人才培養基地。”汪建飛說。
10年間,當地7000畝綠色水稻在小院師生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從單產每畝550公斤增長到每畝670公斤,當地每年增收達172萬元,單位面積產量高出周邊區域20%以上。
“我們不僅是做研究的學生,在這里我們也是給農民講課的‘小老師’。”公維勇表示,當地農業公司的組培室給村民提供了不少就業崗位,但由于缺乏專業技能上的指導,村民很難較快上崗。于是,小院的研究生們便通過現場實地教學和錄制培訓視頻的形式,幫助村民提升貢菊接種技能,為當地企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小院還建立了“歙縣貢菊科技小院農業專業導師解答群”,邀請學校各領域專家教師進群,定期開展線上公益直播講座,及時解答村民在生產一線遇到的各種“疑難雜癥”。
正如歙縣貢菊科技小院導師王泓所言,科技小院的學生和當地的農戶企業是一種“雙向奔赴”,入駐小院的研究生們早已擺脫了初入小院時的不適感,與當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躬身俯首干實事,腳踏實地做研究,這是我從農民身上學習到的。”當涂水稻科技小院研究生汪善飛在他的工作日志里寫下了這樣一句話。
“我目前正在學校做有機肥實驗,菊花生長過程中枯萎病比較嚴重,我想把枯萎病的拮抗菌加入有機肥中,這樣有機肥施用后能抑制枯萎病的發生。我希望通過這種理論結合實踐的方式不斷錘煉自己的能力。”即將入駐歙縣貢菊科技小院的學生胡超凡正滿懷期待地憧憬著他的小院生活。這群有理想、能吃苦、肯奮斗的“新農人”正在不斷夯實興農本領,在祖國的廣闊田間舞臺上書寫屬于自己的青春華章。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19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