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新質生產力發展所需人才、提高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核心目標。作為教師教育的主陣地、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的主力軍,以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地方師范院校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應當如何作為,已成為亟待破解的時代課題,同時也是地方師范院校在追求自身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無法回避的關鍵問題。
淮陰師范學院坐落于“運河之都”淮安。作為長三角北部的現代化中心城市,淮安擁有良好的生態基礎和顯著的區位優勢,正逐漸成為新興產業的發展高地。近年來,淮陰師范學院緊扣“地方性”與“師范性”,在區域發展的大邏輯中找準新方位,不斷提升對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與貢獻力,在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彰顯使命擔當。
搭建區域綠色發展的重要基地。淮安是農業大市,坐擁中國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根據江蘇省“1+3”功能區戰略規劃,淮安被定位為江蘇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綠心地帶”。學校充分發揮地處洪澤湖畔的區位優勢,圍繞洪澤湖生態區的糧食安全和環境保護等重大戰略,積極開展協同研究。學校牽頭組建了“區域現代農業與環境保護協同創新中心”,并聯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匯聚了高水平外籍團隊、國家級人才、教授及優秀博士等50余人,在“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等領域取得了引領性的原創成果,促進了地方現代農業綠色發展。
打造新型工業化轉型的科創中心。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學校以江蘇省“1650”產業體系和淮安“7+3”先進制造業集群為支撐,圍繞現代化產業體系布局,集聚科研力量,服務地方新型工業化建設。一是強化基礎學科的支撐作用。打破學科界限和機構壁壘,聚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以及行業、企業發展需求,組建不同學科背景的跨學科科研團隊,建強數理化生地、文史哲等基礎學科。二是明確新型學科的需求導向。學校圍繞綠色食品與生物技術、化工新材料與新能源、電子信息與新興數字產業等新興前沿交叉領域和產業領域,將資源向重點領域、特色方向傾斜,以推進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應用學科和新興交叉學科的建設。
為新型生產市場供給急需人才。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高校需要有針對性地培養具有創新素養、跨學科素養、終身學習素養等品質的復合型人才。近年來,學校以評價改革為抓手,通過實施靈活的人才聘用機制、構建完整的激勵考評機制以及設立分類評價指標體系等,不斷激發人才的創新潛質;以質量建設為核心,持續提升人才培養水平,作為江蘇省首批獨立組織實施的第二類第二種參評高校,圓滿完成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評建工作;以碩士點建設為契機,不斷強化學科內涵建設,有序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優化區域人才供給的規模、結構與質量。
面向未來培育新型勞動者。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層出不窮的創新型人才來推動。培養這類人才,是一項涵蓋大中小學的全學段系統工程。其中,基礎教育階段是創新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而中小學教師則扮演著“學生創新思維引路人”的重要角色。地方師范院校作為基礎教育師資培養的主體,必須堅持教師教育主責主業,將新質生產力的時代內涵和具體要求融入師范教育改革發展。學校第五次黨代會提出了區域高水平師范大學的建設目標,積極推動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評價手段的深入變革,不斷強化師范生的創新思維和科學教育,培養具有科學素養與創新精神的明日之師。
今后一段時間,地方師范院校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還有哪些可行路徑?
一是因地制宜。瞄準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需求,緊密融入地方發展,尤其要樹立特色化辦學、內涵式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理念,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喚醒自身的使命擔當,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致力于為地方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技支撐與智力支持。
二是強師樹人。優化課程設置,精選課程內容,夯實師范生的學科基礎,通過傳授現代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創新思維,為未來社會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
三是矢志創新。創新教育內容,打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創新教育方式,將信息科技、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師范教育各個環節;創新教育模式,推進教育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培養新型勞動者與新型教育者的新路徑。
四是鑄魂育人。地方師范院校是未來之師的成長搖籃,是涵養地方文化的關鍵陣地,肩負著弘揚和踐行教育家精神的重要使命與責任,應不斷提升師生的精神修養、文化氣度以及深化他們的育人情懷。
(作者系淮陰師范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21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