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化教育”是指農村學校基于一方水土的教育資源與學生生活圈所開展的校家社融通式的學校教育,其核心在于要緊密依靠農村兒童的學習與生活場域來開展教育、致力于真實的農村教育現代化理念來培養學生。當下,部分農村學校的教育教學內容脫離了農村兒童的經驗認知和本土文化,割裂了農村教育與土地的有機聯系,這種做法不利于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與情感認同,也不利于農村學校的長遠發展。對校長特別是農村校校長而言,提升“在地化教育”領導力尤為重要,要做好以下幾點:
補強專業責權,承擔起教育者角色。首先,校長是教師和學生的指路明燈,這需要他們認真思考如何更好地教書育人,并付諸行動。猶如一名園藝師,需要根據當地的土壤和氣候來選擇適宜的植物種子。其次,他們也需要培育與在地環境相適應的教育理念。農村學校校長要認識到,學習不僅僅發生在教室里,就像植物不僅在溫室中生長一樣,它們也需要戶外的空間和自然的空氣。最后,校長們要有識別哪些“在地化教育”能影響學校成員思想和行為的能力。為了加強這種“在地化教育”的融合和應用,校長要制定一個適合在地環境的“種植計劃”,將周圍的資源引入課程設計,并重視教學過程中的學生體驗,鼓勵家庭、學校和社區共同參與學生的培養,共同受益。
創建“在地化教育”團隊,培養在地文化。在農村學校團隊建設中,校長的角色就像一位熟悉地形的向導,他們需要強化靈活的領導技巧,結合在地情況來設定團隊的方向和成長道路。首先,他們要通過交流、家訪、開會等手段,深入了解以教師為主的團隊成員的個人價值觀、專業知識、性格,探索一種以鄉土文化為導向、教育理念為基礎的管理方式,使得學校與地方社區、課堂教學與日常生活能夠相互融合。其次,深挖團隊文化和增強團隊成員對地方的感情聯系,是提高團隊內聚力與效率的關鍵。最后,作為團隊的精神支柱,校長應該推動團隊價值觀的在地化。這種植根于教師與學生們頭腦中的在地化體驗和個人經歷,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抽象概念,更應轉化為充滿生活氣息、能夠激發行動的教育故事,最終形成團隊共同思想與行動提升的基礎。
整合相關資源,實施“在地化教育”課程。首先,在課程決策方面,關鍵步驟包括對各種可行的在地化課程建設方案進行分析和選擇,確保這些課程真正融入了在地教育教學資源。校長要引導教師、學生及社區成員,共同確立一種在地化的課程愿景。這一過程還包括在地化課程的建設、實施和評估等部分,確保實現其既符合國家教育標準又適應在地教育情境的課程決策。其次,在課程建設方面,可以考慮三種類型的在地化課程。基礎型課程,目的是讓學生深入了解本地環境,從而在理性理解和感性體驗上觸摸知識學習的目標,如讓學生通過參觀當地的生產生活方式或歷史遺跡來學習;拓展型課程,重點在于培養農村學生獲取思考與認識在地情境的方法和世界觀,如設計野外考察讓學生親身體驗家鄉的自然生態;探究型課程,旨在鼓勵學生、教師及社區成員間的在地化合作,如讓學生參與社區改善項目或環保活動。最后,校長需要評估學校在地化課程實施的基本狀態,檢查在地化課程體系是否完善。應從絕對性評價向過程性評價轉變,全面觀察課程的實施情況,并使課程更加貼合“在地化教育”實際和學生的學習情況。
服務學生成長,創建“在地化教育”場域。在構建立德樹人的“在地化教育”場域中,農村學校可以因地制宜地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和表達力,這些能力是學生個人成長的基石,而非只為了某一專業技能的訓練。首先,校長要把在地化的德育理念滲透到學校教育的每一個環節,著力培育學生的健康人格,確保他們能夠在一個充滿關愛的教育環境中成長。其次,校長應堅信每個學生都有成才的潛力,并為其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建立一個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的“在地化教育”場域。這應當是一個開放的關系網絡,讓校長在這一網絡中與學生無障礙地交流和成長,這樣既有助于校長發揮對學生的直接領導力,也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和全面化發展。最后,加強農村校長在地化的分布式領導力。分布式領導打破了傳統的等級管理體制,不僅能夠激發不同利益相關者對學校發展產生積極影響,還能將當地的情境和資源更好地整合進學生管理與教育實踐中,進而提升校長的領導效能。如可以通過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問題來設計課程內容,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校長還可以定期舉辦講座、研討會和文化活動,為學生們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平臺等。
(作者系沈陽師范大學教育效能研究院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23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