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寧波學校,跟隨寧波名師學習,這樣的機會太難得了。”今年9月,20位四川涼山青年教師跨越山海,到浙江寧波開展為期一年的跟崗學習,鄧佳麗老師就是其中一位。2022年7月,中央組織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聯合啟動了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根據安排,由浙江省寧波市結對幫扶四川省涼山州。截至目前,寧波市教育系統共選派“組團式”教育幫扶教師50名,其中13位校長,37位教師,覆蓋10個對口支援縣的13所學校,為涼山州教育質量穩步提高貢獻寧波教育力量。
推動“課程援涼”
寧波市第四中學副校長房鵬于2022年赴四川省涼山州支教,擔任喜德縣中學校長。他發現,涼山州高中的高一和高二年級每學年只有一次統測,缺少平時對學生成績的監測和評估。在他的推動下,“甬涼‘10+3’教育聯盟共同體”成立,涼山州10所普通高中、3所職業高中加入,開展高中聯考,全面掌握各縣教育質量水平。慢慢地,這些學校開始重視課堂教學、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從單兵作戰轉向協同并進。
為了有效深化“組團式”援涼的內涵,寧波于去年9月啟動了“課程援涼”項目,成立了基礎教育聯合教研室。該項目創新實施“1+5體系”,以課程建設為中心,構建教師合作、教研深化、課題引領、經費保障和技術支撐五大保障體系。
在“課程援涼”項目的引領下,一項項創新舉措扎實推進。去年12月,寧波市直屬高中物理教研活動舉行,涼山州26所高中160名物理教師通過“甬上云校”直播平臺在線參加活動。
“寧波效實中學教師周旭孟執教的《調頻共振桿實驗儀器從設計到物化的歷程》,讓我們體會到了‘科學教育新模式’,我們將跟著‘云支教’的腳步,將寧波的教學好經驗轉化為涼山州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成果。”來自涼山州西昌一中的教師王開祥說。
今年7月,寧波成立了首批10個科學名師網絡工作室,這些優質資源將同樣輻射到涼山州。工作室將和涼山當地教師建立幫帶關系,開展共上科學課、名師帶徒弟、舉辦科學實驗教學等活動。
當前,寧波全市82所學校與涼山州71所學校建立結對關系,開展深度幫扶。在送教上門的同時,寧波還邀請對方教師來甬交流,涼山州10個受援縣去年全年共有12位副校長、54位學校中層、154位教師來寧波進修或跟崗實習。
實施“技術援涼”
近日,來自涼山州美姑縣的洛哥爾立正在寧波一家物流有限公司的工作崗位上忙碌著。“在學校和企業的幫助下,我不僅完成了學業,還幸運地留在了北侖工作。”他感慨地說,“這段經歷讓我深刻感受到知識的力量,也激勵我不斷進取,掌握更多知識與技能。”
和洛哥爾立一樣,3名首批來自涼山州的寧波北侖職高畢業生已順利入職寧波當地企業工作。自2021年開始,寧波共有13所中職學校接納涼山州11個對口支援縣學生來甬就讀。截至目前,共接納767名涼山籍學生,開設61個專業,并積極提供實習實踐機會。
職業教育是寧波的一塊金字招牌。寧波成立了“甬涼職成教聯合教研室”和職教名師工作室,助力涼山教師隊伍能力提升和內涵發展,確保“組團式”幫扶真正幫到點上、扶到根上。截至目前,寧波已分批組織40名職教專家赴涼山開展精準幫扶。
今年6月,來自涼山州7所職業學校的10名教師來到寧波學習,并深入6家企業,通過項目式實踐,掌握最新的行業技術和職業技能。
“我們在海天集團從生產實踐中獲得靈感,設計了一套教學實訓裝置,不僅包含機電專業主要課程知識,還貼近生產實際,可以讓學生所學的知識得到綜合應用。”寧南縣職業技術學校教師張應花說,回去后要大力推廣這項技術。
啟動“銀雁支教”
近日,“浙江好人”、寧波工程學院退休教師忻元華第二次帶領寧波銀齡教師團隊的16名退休教師,跨越2400公里,前往大涼山繼續開展科普支教活動。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將產生巨大力量。”為積極響應教育部等10部門聯合印發的《國家銀齡教師行動計劃》,今年5月起,寧波開展“甬有銀力·點亮未來”銀雁支教行動,成立了以忻元華為團長的銀齡教師支教團隊,60多位銀齡教師分批深入涼山對口縣實施支教行動。
開展科普宣講,在孩子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銀齡教師們開發了科學實驗裝置30多個,如磁懸浮裝置、激光槍打氣球等,在涼山中小學校開展科普巡講、展示70多場,惠及學生2.7萬多人。聚力關心關愛,打開孩子心靈的天窗。銀齡教師們給涼山孩子開展心理講座39場,惠及學生8700余人。牽線西安交大寧波校友會結對資助家庭困難學生52人。
推動導師帶徒,培養當地的優質師資隊伍。11名教學經驗豐富的銀齡教師來到喜德縣中學、越西中學,開展導師帶徒活動,共結對師徒25對。同時,深入課堂聽課評課、指導教研活動、開設講座等,通過示范觀摩來提高當地教師的教學能力。
越西中學黨委書記馬錦華對銀齡教師支教團隊連連表示感謝:“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認真負責,讓我們年輕教師有了系統學習的機會,教學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進而有效提升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25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