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業態,低空經濟具有高科技主導、高效能運營和高質量發展等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特征。
面對國家航空產業發展的新形勢與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山東航空學院秉持特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卓越發展的理念,將促進山東航空教育內涵式發展、引領航空科技創新、服務交通強省建設作為自身的使命與擔當。學校瞄準低空經濟產業鏈的最前端,精準對接并服務低空經濟產業鏈的新需求,致力于推動教育變革、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為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布局學科,為新質生產力添活力
學校主動響應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部署以及產業發展對于新質生產力的精準需求,下好學科體系布局“先手棋”,增強學科建設與現代化產業體系之間的匹配度。
一是強化前瞻性學科發展,瞄準新賽道、新領域,布局了一批交叉學科、新型學科,緊密跟蹤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打造新型學科雁陣,為新質生產力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二是及時調整與創設專業及課程體系,通過優化存量推動新專業與新課程的資源增量集結,確保核心教學資源投放到與新質生產力高度協同的學科專業之中。
具體來看,學校堅持產業驅動,在省內率先設置了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飛行器設計與工程等52個航空類專業(方向);聚焦飛行器研發制造、航空基礎設施建設、無人機應用、提升綜合服務與保障能力等,以交通運輸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生態環境等學科為牽引,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緊抓獲批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契機,做好儲備學科布局,籌備在航空、低空經濟及相關領域新增設碩士點;部署產業急需的新工科專業,籌備飛行器控制與信息工程、飛行器質量與可靠性等專業;拓展“航空+”,深化航空制造類、控制類、支撐類專業建設,打造“航空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無人駕駛航空器”等專業集群,培養適應低空經濟的應用型人才,不斷提升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的適配能力。
強化科技,為新質生產力增動力
原創性和顛覆性的基礎研究構成了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支撐。對于高校來說,必須加強高水平基礎研究平臺建設,聚焦科學前沿領域,打造跨學科、跨專業的交叉研究平臺,促進基礎研究與科學發現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礎上,增強科學研究的針對性,通過匯聚并創新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的科研資源,集中力量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和“卡脖子”問題。
一方面,學校遵循有組織科研、有需求科研的原則導向,打破學科、專業以及研究機構的壁壘,集結出有助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跨學科、多專業的聯動化與規模化優勢。目前,學校已建設山東省航空材料與器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20余個航空類科研創新平臺,圍繞低空經濟領域,開展大量基礎和應用研究工作,形成了系列原創性科研創新成果。例如,學校師生設計的多旋翼無人機智能自救系統,已在山東省部分通航企業、無人機企業投入運行,將無人機事故率降低了30%。
另一方面,學校堅持目標牽引,推動技術創新,培育建設了一批科研院所、實驗室與協同創新平臺,聚焦先進無人機整機研發、新能源高效電機及其控制器、盲降及交通控制設備研發等學科方向,系統化推進相關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培育新人,為新質生產力蓄潛力
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是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要素。新時代,培養一大批掌握現代技術、適應高端設備、具有專業知識的高端創新型人才,對于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至關重要。
一方面,學校強化產學研協同發力,積極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努力探索形成社會多元力量一體共建、高度貫通的培養體系,以多種形式培養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學校堅持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與創新鏈有效銜接,探索出了一條“與區域產業共生,與行業企業共贏”的產教融合之路。目前,學校已獲批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操控員執照培訓資質、民用航空器駕駛員培訓資質等7個行業資質平臺,并與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等近30家企業聯合共建飛行學院、無人機學院兩個省級產業學院和航空智能制造學院省級示范性特色學院。
另一方面,學校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升學生在航空航天、無人機、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專業素養。通過搭建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新實體,拓展全產業鏈航空維修技能,建設高水平實踐教學平臺、創新創業基地及實習實訓基地,培養具備高度創新思維、復合思維和技術思維特質的航空航天人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積蓄力量。
匯聚英才,為新質生產力提效力
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因素。高校作為戰略創新人才力量的“國家隊”,要主動融入國家和區域新質生產力發展大局,構建人才隊伍新格局,做好高層次人才的引育工作,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堅持引育并舉,著力引進和培育引領學科發展、帶動科技創新、突破關鍵指標的高端人才。
學校一是實施了“領軍人才支持計劃”“杰出人才支持計劃”“優秀青年人才支持計劃”,面向海內外匯聚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高端領軍人才,引進培養一批能力突出、潛質巨大的杰出人才,遴選培育一批綜合素質高、學術潛力大、發展趨勢良好的青年骨干教師。
二是圍繞學科“強基筑峰”、博士學位點培育、碩士學位點建設、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加大高層次人才引育力度,優化人才隊伍結構,打造高水平專家團隊。
三是提升高層次人才能力素養,建立“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和企業實踐基地,鼓勵教師到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頂崗鍛煉、參加相關行業培訓并考取職(執)業資質,提高“雙師型”教師比例。
目前,學校航空類師資占比超過50%,引進國內頂尖高校航空類博士100余名,先后組建航空制造、航空發動機等10余個科研團隊,在航空航天制造領域的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系山東航空學院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4年11月04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