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高職院校作為與行業、企業聯系十分緊密的教育類型,要深刻把握高職教育與新質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關系,著力重點環節創新,以切實作為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新質生產力的“新質態”決定了其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并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動力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新質生產力決定新型生產關系,新型生產關系反作用于新質生產力,教育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具有雙向調節的基礎性功能。勞動工具是生產力的重要標志,歷次工業革命以不同質態勞動工具催生教育業態不斷發展,新質生產力也必將催生新的教育業態。現時代,以智能制造、生物技術、大數據為重要標志,高科技勞動工具把人類帶入第四次工業革命,必然要求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式與之相適應。
新質生產力將“重構”“高移”職業教育。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和產業革命為主體,以技術創新、技術多元疊加、技術技能復合為教育期待,從而導致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轉型升級和教育業態的重新構筑,既要求強化創新思維、高精尖技術和復合疊加技術的訓練,又要求嵌入數字技術、數學計算、智能技術、協作創新等現代元素,突破教師傳授的單向模式,催生人機互動、全自動化實操、參與創新創造過程等雙向多元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教授方式方法的革命,對教育治理體系也提出變革性要求,必須著眼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職業教育數字化、管理服務精準化。新質生產力還將“高移”職業教育的技術層次和創新水平,對人的技藝和智力提出高需求,對技術應用提出高期待,賦予教育者不僅“學會”而且知其所以然,具有隨情變通、舉一反三、無中生有、敢于突破的技術創新素質,賦予技術技能人才“高附加值”。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高職院校要主動求變,著力以下三個環節創新來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一要“系統性”提升人才培養目標。要賦予并強化“四個意識”:提升創新意識、主動解題意識、團隊合作意識、持續發展意識。要鮮明地賦予技術技能創新意識本位、技術技能創新能力本位,使勞動者適應數字化的生產環境和智能化的生產方式,適應非物質形態的類目劇增、虛實共存的新領域。要跳出傳統的技術應用、技能應會、重復操作,主動針對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環境、新要求,提升解決復雜技術變通、技術綜合、技術創新的能力。要跳出單兵作戰的工具性從業取向,著力培養技術技能配合、技術技能復合、技術技能耦合、技術技能融合的素質。要著眼高端裝備技術、前沿領域技術、融合應用技術等,增強不斷學習創新、持續發展進步的發展性素養。
二要“革命性”變革教育教學方式。培養目標的提升必然要求變革人才培養過程的關鍵環節、優勢環節與之相適應。要賦予并強化“四重變革”:能力統一、課程新質、專業跨界、服務定制。要賦之以智力與知識操作的內推力,將人的技術技能從“被動”層次提升至“主動”情境化,使之形成跨界視野、技術整合、協同合作的能力。為此,高職院校要重構人才培養及評價體系,利用大數據分析,推送個性化學習路徑、學習資源,通過知識綜合、知識遷移、技術技能融合、復雜技術診斷、跨行業資源整合等形式,將教育邏輯建立在知識與應用“一體化”能力的培養上。要創新課程供給,將AI、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入各類課程開發和教學實踐,豐富基于云計算的技術內涵和應用手段,創造學習環境的現代性、開放性、靈活性、兼容性、廣延性。要通過教學管理創新,推進新課程供給、跨專業選修,培養學生交叉創新、復合融合能力,尤其要把最新前沿技術、顛覆性獨門技術及時融入人才培養過程。要適應企業高質量發展、特色發展新需求,創新辦學方式,供給定制服務。通過開設新技術微課程,形成系列微課體系,使新技術形成寶庫、學生個性得到彰顯,實現教育內容、科技發展、個人特長同頻共振。高職院校不僅要將專業建在崗位群上,還要嘗試將專業建在知識、技術體系上,通過建立監測機制,動態調整教育資源供給,更好地適應新質生產力帶來的生產生活方式的新變化。
三要“開放式”實施人才培養過程。要賦予并強化“四個開放”:開放學員、開放資源、開放空間、開放時間。新質生產力的“新”,既蘊含科技創新,也寓意人的技術技能更新。高職院校不僅要做好學歷教育,而且要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和終身教育的時代要求,為在崗充電、技術技能更新提供再教育;不僅要利用校內現有技術資源為育人服務,而且要重視跟蹤企業最新技術資源為育人服務;不僅要主動開放教學空間賦能社會進步、產業發展,讓全社會共享學校育人環境,實現正向文化輻射,而且要通過深化合作,形成學校與區域、學校與行業的良性互動、相互賦能、集約化發展;不僅要發揮學校資源和人才優勢,全時段打開線上、線下教學科研資源供學習者使用,而且要把教育者變為服務者,24小時“客服式”技術服務社會。
(作者系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國礦業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4年11月05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