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南京理工大學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了建設特色鮮明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并提出重點實施六大工程,其中首要工程為“瞄準又紅又專,實施一流創新人才培養工程”。“又紅又專”,是對學校“工程精英、社會中堅”人才培養目標內涵的高度凝練。
秉承鮮明價值導向
195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舉行第一期開學典禮,開啟了為“強大國防、繁榮祖國”培養杰出人才的光榮之路。南京理工大學的前身是“哈軍工”炮兵工程系(二系)。在7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傳承“哈軍工”優良傳統,始終堅持“工程精英、社會中堅”的人才培養目標,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撐。
對個人而言,“工程精英、社會中堅”注重培養學生的個人發展能力,使其具備知識獲取能力、創新創造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適應社會能力等。
對社會而言,“工程精英、社會中堅”注重培養學生的擔當意識,使其成長為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和社會責任的擔當者。
對黨和國家而言,“工程精英、社會中堅”注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其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對民族而言,“工程精英、社會中堅”注重培養學生的忠誠品格,使其傳承“強大國防、繁榮祖國”紅色基因,成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逐夢者和筑夢者。
70多年來,學校聚焦“工程精英、社會中堅”人才培養目標,涌現出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澤山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家國情懷深厚、專業基礎扎實、創新能力卓越的一流人才。經過70多年積淀,學校形成了以“使命文化、軍工文化、奉獻文化、暖心文化”為核心的獨特文化,走出了一條欣欣向榮、特色鮮明的育人之路。
瞄準育人改革方向
“工程精英、社會中堅”既是人才培養目標,也是學校推進育人改革實踐的根本方向。近年來,學校持續深化人才培養改革,強化六大支撐,確保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確保體制機制改革圍繞人才培養展開。
夯實一流思政教育體系,強化根本支撐。學校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師生厚植愛國情、砥礪強國志、實踐報國行。一是構建黨建工作與人才培養融合發展格局,以機制保障“入學—培養—發展”全過程育人。二是建設國防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教育深度融合的特色系列課程“兵器中國”,以品牌課程強化全方位育人。三是強化思政隊伍建設,以教學合力落實全員育人。近年來,學校獲批國家級黨建“雙創”項目23個(位居全國第四),3門課程入選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課程。
優化一流學科專業體系,強化基礎支撐。學校按照“學科專業不在多而全,而在特而優”的思路,堅持推進“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一是以“兵器智能+”為主線,建設兵器與裝備、信息與控制、化工與材料三大優勢學科群。二是依托平臺資源共建共享,打造強勢工科、特色理科、精品文科和新興交叉學科,形成協調發展的學科生態體系。三是設立智能制造工程等新興專業,提升微電子科學與工程等交叉專業,改造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等傳統專業。
健全一流教育教學體系,強化關鍵支撐。學校堅持以深化培養模式改革為推力,以推進課程教材建設為重點,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能力。一是創建“鼎新創新人才班”,圍繞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先進方向,組建院士導師團隊,實施本博貫通培養。二是圍繞一流本科專業,打造一流課程,建設一批關鍵領域核心教材和經典傳承教材。近年來,學校獲批46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張相炎教授獲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先進個人稱號。
打造一流師資隊伍體系,強化核心支撐。學校堅持打造紫金人才體系,建設一支規模適當、德才兼備、結構合理的核心師資隊伍,從而更好地引領學術方向,夯實人才培養基礎。一是構建了“四型七類”職稱評價體系,增設教學為主型晉升通道。二是圍繞國、省、校三級名師,打造“名師+團隊”模式,建設名師工作室18個。近年來,學校3支教師團隊入選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國家級教學名師達7人。
暢通一流科教融匯體系,強化拓展支撐。學校堅持將“科研育人”理念貫穿始終,充分發揮一流科研平臺資源的育人作用,推進科研成果融入人才培養方案,進課程、進課堂、進實踐環節。一是依托國家級、省級平臺,面向師生全面開放共享,以國家重大任務錘煉真本領。二是實施“一院一品”實驗室建設計劃,建設27個教學實驗中心,打造“金實平臺”,自制教學設備82臺套。三是將科研訓練納入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實現100%全覆蓋。
完善一流文化賦能體系,強化內涵支撐。學校以特色校園文化賦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使學生從入校開始就打上鮮明烙印。一是打造軍工文化校園環境,塑造學生忠誠堅毅、精工卓越的精神品格。二是實施“暖心飯卡”項目,通過分析在校生食堂消費記錄,采取無須申請、直接暗補的方式,累計受益超2.6萬人次。三是師生共創共演大型話劇《獻身》,全景展現老一輩南理工人獻身軍工的精神。近年來,學校榮獲8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畢業生赴工信和國防領域就業比例超過70%。
引領矢志創新志向
高校作為拔尖創新人才蓄水池、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點。聚焦創新引領發展的戰略導向,學校將繼續堅持圍繞科技創新,構建“學教科賽創”一體化育人模式,引導學生學創新、懂創新、會創新、善創新,持續培養創新意識、激活創新思維、掌握創新方法、提升創新能力。
堅持以學術育人為核心要素。一是牢固樹立學術至上的治學理念,包容不同的學術見解,讓大學校園成為學者之間坦誠交流的自由開放式空間。二是注重學術管理和學術治校,營造尊重學者、崇尚學術的良好氛圍。以風清氣正的學術生態,培養學生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創新的學術意識。
堅持以教育變革為重要條件。加快實施“強基拓新”創新人才培養改革,構建“書院+學院”育人體系,形成“專業導論課—前沿領航課—通識核心課”知識架構,全面實行“大班授課、小班輔導、名師引領”教學方式。大力建設“哈軍工精神”國防科技創新與實踐教育基地,圍繞“探測—控制—發射—毀傷”,打造武器系統全鏈條的“知行合一”實踐教學空間。
堅持以科技創新為關鍵變量。深化科教融匯,依托高水平科研平臺和科研團隊,持續加強創新型人才培養。在科學探索中培養勇于創新的意識,在科研試驗中培養敢為人先的勇氣,在方向捕捉中培養引領未來的能力,在技術攻關中培養攻堅克難的精神,在裝備研制中培養矢志報國的志向,在團隊協作中培養海納百川的胸懷。
堅持以賽事質量為控制邊界。學校通過牽頭承辦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等高水平科創賽事,匯聚全國著名高校、行業院所和創新型企業的各類創新人才,讓更多在校學生零距離參與賽事,提升科創素養和能力。同時,邀請兩院院士、國家級領軍人才走進校園開展學術交流,讓在校學生現場聆聽專家講學,啟發創新思維。
堅持以創新創業為“融合輸出”。發揮“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品牌優勢,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和各環節。發揮長三角區域優勢,建立校地企協同培養機制。發揮行業特色優勢,加強與軍工企業合作,聚焦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方向指引,更好地服務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
今年,學校成功入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試點單位。面向未來,學校將立足自身辦學特色,發揮“兩部一省”共建優勢,培養更多“工程精英、社會中堅”,努力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4年11月25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