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寧市運河實驗小學學生學習中華傳統武術五步拳。 冷昱曉 攝
當前,“重檢測及干預,忽視健康引導及防御”已成為兒童青少年健康促進工作中的一大問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寶貴思想,能夠引導人們達到內心的平靜和充盈,為個體提供深厚的文化歸屬感和安全感。由此,探索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經驗和智慧轉化“小我”為“大我”,不斷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觀滋養,承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面向新時代發展的身體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就顯得尤為重要。
身體養育應貴生、育德、啟智、強身、潤心“五位一體”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思想影響深遠,從身體養育的角度來看,貴生、育德、啟智、強身以及潤心“五位一體”的文化表達,其具有承續性。
所謂貴生,是一種關乎身體的自然生命觀。強調要順應自然,按照自然規律及節奏開展身體活動,敬畏生命。兒童青少年處于一個完整生命進程的春天,我們要尊重、贊賞、保護、教育兒童青少年,特別是將珍惜自己的身體、熱愛自己的生命對兒童青少年進行教育,形成珍惜身體、敬畏生命的價值觀。
所謂育德,就是指將身體視為道德修養發展的前提或源頭。“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就是將身體比作“裝知識的車子”,只有身體養育好,車子才能裝下更多的文化知識,才能寓存一個人的道德修養。
所謂啟智,就是指通過身體活動的學習鍛煉來促進智力發展。“夫學所以成材也”,“通習六藝,臻于三德”就是將學習作為一種使命,讓自己具有智慧、愛心且勇敢,能夠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兒童青少年通過身體活動的學習鍛煉,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長此以往必然會促進智力發展,進而成才。
所謂強身,就是指通過身體鍛煉獲得強健的身體來更好地感知和適應大自然與社會的千變萬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包含通過強身健體去感悟人生、關愛生命價值,積極適應自然與社會的發展,為社會作出貢獻。
所謂潤心,就是指通過身體養育潤澤心靈,讓內心充滿美好和正能量。儒家提及“潤心化性”,是說兒童青少年身體養育既是人性生成的過程,也是人的意志品質提升的過程。兒童青少年的精神對身體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通過心性和意志品質的鍛煉來增強兒童青少年自身的免疫力,通過強身健體提升自身對外界的適應能力。
構建中國特色身體養育觀面臨諸多困境
通過貴生、育德、啟智、強身以及潤心“五位一體”的身體養育與文化承續,更有利于堅定文化自信,促進人格教育,形成中國特色身體養育觀。因此,探索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經驗和智慧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身體養育觀,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其實施過程中,也面臨諸多困境。
社會教育偏重于功利性的兒童青少年身體養育觀。長期以來,兒童青少年的智力開發被格外關注,尤其是在“雙減”政策頒布之前,經常看到各種兒童青少年思維訓練以及幼升小的早期教育,而在其實施過程中,整個身體養育在兒童青少年的成長和學習中一直處于被動和消極的地位,往往一提到兒童青少年的身體養育就被片面、簡單地理解為身體與健康的關系,并局限于通過學校體育中體育與健康課和課余體育鍛煉完成整個身體養育的過程,而忽視了社會教育,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兒童青少年身體養育發展的重要作用。
學校教育缺乏中國特色的兒童青少年身體養育實踐。在學校體育中,由于受西方教育理念影響,整個學校體育工作過于重視以運動能力為主的體育核心素養教育,即使體育品德方面的教育,也往往傾向于重視奧林匹克精神等以競技倫理為內容核心的德育實踐,忽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意蘊對于兒童青少年體育品德的影響與塑造,從而導致我國兒童青少年身體養育實踐缺少中國特色,缺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
家庭教育缺位于兒童青少年身體養育的過程實踐。兒童青少年身體養育的過程離不開家人的陪伴,但是在現代生活壓力下,有的家人特別是兒童青少年的父母,往往很難一直陪伴在兒童青少年身邊,僅在難得的閑暇時間與兒童青少年進行短暫的交流。這種短期的行為不可能促成兒童青少年的身體養育,畢竟兒童青少年的身體養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體育運動投入和文化承續的過程。因此,家庭教育的缺位使得整個兒童青少年身體養育過程面臨很大的挑戰。
匯聚校家社力量,豐富兒童青少年身體養育實踐體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滋養兒童青少年,有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兒童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同時,可以突破用西方青少年健康理論與方法來解決我國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存在的局限性,充分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安頓中國人身心方面具有的豐富理論和實踐經驗。
構建中國特色兒童青少年身體養育的話語體系。貴生為首,直面生命教育,強化兒童青少年對《三字經》《弟子規》等傳統啟蒙教材的學習,培養兒童青少年正確的身體養育生命價值觀;育德先行,深耕兒童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理論聯系實際,讓兒童青少年參與到體育研學等綜合實踐活動中,聆聽與感悟每一位奧運冠軍的成長故事,培養兒童青少年的愛國情懷,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啟智為主,培養兒童青少年良好的學習習慣,豐富兒童青少年的體育運動項目,在身體養育中不斷學習與鍛煉,掌握技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強身為本,進一步發揮學校體育的功能,培養兒童青少年的終身體育鍛煉意識,堅持體育鍛煉,擁有健康的體魄,適應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潤心為根,廣泛開展身體運動挫折教育,強化兒童青少年的意志品質與心性教育。總之,應從貴生、育德、啟智、強身以及潤心五個方面重視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合一協同發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兒童青少年身體養育的話語體系。
拓展家庭身體養育方式。巴黎奧運會女子網球單打冠軍鄭欽文的成長故事,印證了家庭身體養育的重要性。作為家長,首先要教育兒童青少年從小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舉止。其次,家長要重視兒童青少年在運動中的身體力行,達到身心俱佳的健康狀態。再其次,家長要教育兒童青少年遇到挫折先從自身反省,提升心性修養。最后,要掌握回歸自然、順應自然的教育方法,按照自然規律與節奏生活,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健康的睡眠、飲食、運動習慣,善于觀察和解讀兒童青少年身體發出的求助信號,從身心合一的角度對待兒童青少年身體養育問題,揚長避短,因材施教。
挖掘學校體育新的時代功能。以新時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引領,全面轉變學校體育仍然以身體運動為絕對手段對兒童青少年進行體育知識和動作技能教育的做法,重視身體養育對兒童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讓其成為兒童青少年身體教育的指導原則。這需要朝著兩個方面去努力:一方面,要構建符合新時代發展的身體養育教育課程,將更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素融入其中,以課程思政為載體進行學校體育教育改革,將重構身體的德行作為歷史性的教育使命,納入學校體育的教育職能;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工程,讓兒童青少年在課中、課間與課余都能夠沐浴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
創設兒童青少年身體養育環境。一是充分發揮大眾媒體的力量,建立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機制,創造人人都要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氛圍;二是充分發揮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建立體育、文化、教育、醫療等主管部門相互協作機制,完善相關制度保障,形成符合現代生活方式的管理模式及運行機制;三是培育從事兒童青少年身體養育工作的各類專業性人才,構建新時代的兒童青少年身體養育服務體系,全面創設兒童青少年身體養育環境。
(作者宋麗維單位系濟寧學院體育學院,代剛單位系山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4年12月04日 第0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