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瀚文外國語學校的跨學科探究室里,陳列著一件件學生仿制的鄉土物化成果:攝影器、望遠鏡、金漆木雕、陶瓷……這些物化成果的取得,離不開學校鄉土物化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鄉土物化課程是指通過挖掘典型性、代表性的鄉土資源,在深入了解、考察的基礎上,實現鄉土資源創意物化的綜合實踐課程。瀚文外國語學校的鄉土物化課程引領學生在美麗的鄉土上實踐,實現了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內在關聯,彰顯了實踐育人的價值。
鄉土物化課程的特點與價值
挖掘鄉土資源是課程開發的基礎。鄉土資源涵蓋了具有地域特色、反映地方歷史文化和自然環境的各類資源,它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校立足于初中學生的學情,挖掘、整理嶺南地區的物質文化遺產(金漆木雕、平洲玉器、石灣陶塑、清代南海科學家鄒伯奇制作的攝影器等)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活動等),將這些資源轉化為可視化、可操作的物化課程。
鄉土物化課程追求融合共通、協同創造,具有鮮明的育人目標和實踐特征。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需要充分遷移、整合、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歷史、地理、語文、道德與法治、美術、物理等跨學科知識,去理解并解決問題,因此鄉土物化課程有利于提升學生知識融合水平,培養學生跨學科思維以及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鄉土物化課程有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興趣與熱愛,讓學生逐漸形成對家鄉的認同感。鄉土物化課程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將想法或創意付諸實踐,通過設計、制作鄉土物化成果,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同時,在創意物化過程中感悟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勞動人民的智慧。
如何實施鄉土物化課程
學校的鄉土物化課程主要以社團活動的形式開展,在七、八年級學生中實施。課程突破學校的圍墻,實現校內校外、家校館協同聯動,通過校內選修課學習、課后社團活動學習以及假期考察實踐學習三種方式來落實。
學生圍繞“探究嶺南優秀傳統文化”這一主題,挖掘、整理可物化的嶺南地區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文獻資源、遺跡資源、網絡資源、校本教材等。在挖掘整理資源的基礎上,開發主題課程,設計“格物—感物—創物”的“三元進階式”學習路徑。
“格物”即運用文獻研究法,走進鄉土資源。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了解鄉土資源的視角出發,展開討論,形成討論結果,確定探究主題及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在確立主題的基礎上,各小組設計研究方案,在教師指引下,進一步完善方案。各小組依據研究方案,分工協作,通過互聯網搜索、查閱圖書等方式,在校內外搜集整理研究資料,撰寫研究報告。
“感物”中的“感”即體驗,學生通過實地考察探究,親身感悟鄉土資源的魅力。學習小組以“體驗”為中心,在充分了解鄉土資源的基礎上,制定考察方案,包括研學路線的規劃、交通工具的選擇、行程的安排等,在指導教師帶領下,前往身邊的祖廟、鄒伯奇故居、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等地參觀考察,感受鄉土資源的獨特魅力。在考察的基礎上,小組合作撰寫考察報告。
“創物”即實現鄉土資源的創意物化,突出在“做”的過程中傳承嶺南優秀文化。在“格物”“感物”的基礎上,學生先運用學科知識,結合生活實際,從傳承嶺南優秀文化的角度,設計文創產品,說明設計立意(設計目的、設計理念、設計方法)。然后,學生依照設計方案,按照一定的工序,完成鄉土資源的物化過程。最后,運用非遺+集市、節日活動表演、宣傳畫等方式,通過線下活動進行講解和輸出,實現非遺文化和人的鏈接,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嶺南優秀傳統文化。
鄉土物化課程的評價以表現性評價為主,采用小組自評、各組互評、教師評價的形式,從格物、感物、創物三大維度分九大要點展開評價。維度一:格物——了解鄉土資源,從主題擬定、方案設計、文獻整理方面展開評價,要求主題突出、方案翔實,且能夠多渠道搜集資料,資料來源可靠,資料整理系統到位,能夠解決研究主題。維度二:感物——考察鄉土資源,從考察方案、過程、報告方面展開評價,要求學生能夠制定分工明確、內容翔實、可操作性強的考察方案,且能夠圍繞考察方案,高質量完成考察活動。維度三:創物——傳承鄉土資源,從文創設計、物化實踐、宣傳推廣方面展開評價,要求設計出立意高遠的文創作品,能夠圍繞文創設計開展制作實踐,不斷改進完善,打磨精品,并運用多種方式宣傳推廣物化成果。
鄉土物化課程的實踐成效
學校從2021年實施鄉土物化課程至今,共開發出“金漆木雕”“祖廟廟會”“行通濟 無閉翳”“石灣陶塑”“南海行政區劃變遷”“鄒伯奇攝影器”“鄒伯奇望遠鏡”等案例。學校先后組織近萬名學生前往佛山市祖廟博物館、佛山南海鄒伯奇故居、廣州博物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等地開展跨學科探究活動。在跨學科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包括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在內的綜合素養得以提升。
實踐證明,嶺南鄉土文化所蘊含的獨特魅力不僅能夠豐盈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而且能引領青少年走上一條獨特的實踐之路,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合作意識、實踐意識,培育了學生的家國情懷。經過3年實踐,學生進一步了解了嶺南文化,學校通過公眾號、非遺+集市、節日活動表演、宣傳畫等多種方式宣傳課程成果,使嶺南文化走進了校園、走進了學生,也走進了每個學生的家庭,形成了“點—線—面”的傳播路徑。
(作者單位系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瀚文外國語學校。本文系廣東省2022年度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計劃重點項目“基于鄉土資源的初中歷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立項編號2022ZQJK040]階段性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4年12月06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