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市光明區公明第二小學的操場上,學生們化身“小小農夫”,有的彎腰插秧,有的推著獨輪車運送“谷物”,忙得不亦樂乎,紅撲撲的臉蛋上洋溢著勞動的喜悅。這是公明二小舉辦的“幸福杯”勞動趣味運動會上的一幕。
類似的場景出現在光明區多所學校里。近年來,光明區致力探索勞動教育新模式。2021年,光明區入選廣東省首批中小學“三全育人”體制機制建設實驗區。以此為契機,光明區提出打造“匠心·田園”勞動教育品牌。
走進光明區理創實驗學校,就能看見金黃的玉米、鮮嫩的蔬菜,這是學校精心打造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我們光明區的玉米可是遠近聞名!”說起家鄉特產,理創實驗學校學生尹梓榆滿臉自豪。在學校組織的玉米種植體驗中,她學習了種植知識,體驗了松土、播種、澆水等環節。更讓她難忘的是,在科學教師的指導下,他們用白醋、食鹽和小蘇打配制除蟲劑,成功“擊潰”了玉米蚜等病蟲害。
除了傳統的種植項目,理創實驗學校還用創新科技賦能勞動教育。在該校智慧農業水培基地里,理創實驗學校科研處主任王傳俊一邊指著智能灌溉系統,一邊介紹,這一系統是學校和科技公司合作建設的,不但可以根據環境溫度、濕度,自動調節灌溉,還能精準輸送營養液。依托基地,學校鼓勵學生開展勞動實踐,學生通過對比實驗,學習配制不同濃度的營養液,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從農場到科學城”,正是光明區開展勞動教育的一大特色。光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勞動、綜合實踐教研員帥飛飛介紹,光明區充分挖掘區域特色,結合本地光明農場的自然資源和“科學城”的科技資源,讓學生走進田間地頭、科技公司等,在真實的體驗中感知勞動的價值。
光明區在調研中發現,少數學校的勞動教育實施中存在碎片化、隨意性等問題。為此,光明區構建從課程設計、實施到評價的閉環體系,鼓勵學校一方面結合自身實際和學生年齡特點,制定多元特色的項目化、跨學科、校本化勞動清單;另一方面與家庭、社區攜手,探索勞動教育新樣態。同時,整合本土農業、文化等資源,建立多個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勞動體驗的機會。
“學校附近有百草園等,很多孩子經常到那兒觀察中醫藥植物。”光明區鳳凰城實驗學校副校長李丹介紹,學校利用地理優勢和社區資源,與光明區鳳凰街道共同實施中草藥特色勞動教育項目,打造1600平方米的中草藥勞動花園。
如今,45種中草藥在這里蓬勃生長。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醫藥文化,學校與光明國際中醫藥港、深圳市中醫藥傳承發展研究院等機構合作,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學習。
鳳凰城實驗學校還邀請家長參與課程設計,與家長共同研發二十四節氣養生菜譜。在家長的指導下,孩子們參與制作中草藥茶飲、香囊等。“媽媽買來新鮮艾草,爸爸負責處理艾草和蒸青團,我揉面團、包餡。”鳳凰城實驗學校學生黃帝雯感受到了與父母一起勞動的快樂。
《中國教育報》2024年12月07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