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理工學院創建于1984年,位于蘇錫常都市圈,是一所以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高校。建校40年來,學校一直秉持“研究職教、服務職教、引領職教”的初心理念,始終關注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前沿問題,在理論研究服務職教改革發展中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有關蘇錫常都市圈職教生態課堂構建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就是其中一例。
由蘇州、無錫、常州三市構成的蘇錫常都市圈,位于長江三角洲,20世紀80年代,三市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后富起來的地區之一,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將其發展模式總結為“蘇南模式”。在職業教育領域,蘇錫常都市圈通過健全推進機制、優化政策體系、加強支持保障等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落實《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和江蘇省政府行政部門出臺《關于整體推進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改革創新 打造高質量發展樣板的實施意見》(蘇政發〔2020〕75號),明確提出“探索形成以城市群為載體,具有中國特色、國際影響力和對外輸出實力的職教模式”“積極推動中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樹立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標桿”“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職教新高地和樣板”。
針對如何實現以上目標,江蘇理工學院研究團隊給出了答案:推動區域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源頭在課堂。課堂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節。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學校經江蘇省教育行政部門批準設立“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研究所”,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打造‘學做共創空間’:新時代職業院校課堂生態及其優化研究”等課題為依托,以蘇錫常都市圈內6所職業院校為實驗對象,通過積極的理論探索,相繼發表《職業院校課堂生態研究及其價值》《職業教育的課堂生態了嗎?——基于一所五年制高職院校的課堂志研究》《基于系統動力學的職業院校課堂生態影響因素及其作用分析》等論文,出版專著《新時代職業院校課堂生態及其優化》,建立了職業院校課堂生態結構模型,為職教生態課堂構建這一前沿問題的解決奠定了理論基礎。
為了將理論研究成果有效轉化為推動職教實踐發展的動力,江蘇理工學院研究團隊攜手蘇錫常都市圈典型職業院校,共同探討職教生態課堂的優化程序和操作指南,并根據各校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因校施策,指導學校開展優化課堂生態的實踐探索,收效明顯。
位于蘇州市的江蘇省張家港中等專業學校通過實施“三元二區”的方式構建職教生態課堂。“三元”即人才培養的3個主體,分別是學校、企業和德國職業教育集團。“二區”即在學校設立校區產業學院,在企業設立廠區企業學院。“三元二區”職教生態課堂基于“服務學習、真實體驗”情境創設,重構產教融合型課程體系及教學路徑,打造“學校教師+企業師傅+德國外教”三元融合型教學團隊,聚合重組產教融合共享式實訓基地等教學要素資源,充分利用學校的校區產業學院場景和企業的廠區企業學院資源,讓學生在不同學習場域交替學習、輪換適應,分別完成基礎理論和技能學習、工學結合實踐學習、技能提升訓練、企業入職適應性訓練等,進而實現課堂的生態化改造。
位于無錫市的無錫立信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依托數智化教育資源,創新教學模式,實現校內課堂、網絡課堂和企業課堂3個課堂的融會貫通與資源共享,構建了“學生共同體+教師共同體+師生共同體”三維融合生態課堂。
位于常州市的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則以體現“全面性、職業性、實踐性、適應性”、具備“優課標、優教材、優方案、優課堂”的“四性四優”的“常工金課”建設理念為先導,構建集計劃、行動、認定于一體的“常工金課”建設標準,在不斷實踐中形成“一核引領、三力驅動、四強賦能”的“常工金課”建設模式,自主設計并開發了集課程教學設計、實施、管理于一體的“工程云課堂”,創新了職教生態課堂的形態。
蘇錫常都市圈職業院校通過構建生態課堂有力提升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江蘇理工學院充分發揮自身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指導優勢,成為這一探索的重要參與者,譜寫了新時代高校服務區域職教改革發展的新篇章。
(李德方 孫健 蔣婧)
《中國教育報》2024年12月13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