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全國高等學校民航服務技能大賽選手參加民航知識與英語比賽。
第十四屆全國高等學校民航服務技能大賽選手參加機上急救內容考核。 (本文配圖均為資料圖片)
“本次活動的就業率高達98.52%,近2萬名大學生參加了線上線下面試,創歷史新高。”在為期9天的2024年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產教融合系列活動(以下簡稱“產教融合系列活動”)之“高校大學生供需對接就業活動”(以下簡稱“供需對接就業活動”)閉幕之際,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航空分會理事長張宏公布了這一喜人成果。
2025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會議指出,2025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222萬人,就業群體規模持續擴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在此背景下,本次產教融合系列活動積極發揮行業優勢,匯聚行業資源,通過大賽牽引、論壇交流、供需對接,為高校畢業生搭建了一個展示才藝的舞臺,暢通了高效直通的就業渠道,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著眼就業大局、穩定就業大勢”的目標。
1
聚焦供需匹配
創設就業雙選大平臺
“排查緊急情況、開展心肺復蘇、處置客艙顛簸……這些都是民航安全課程中的常規專業訓練。”在本次產教融合系列活動的組成部分——第十四屆全國高等學校民航服務技能大賽(以下簡稱“大賽”)上,內蒙古師范大學旅游學院的大三學生于芮瑄通過層層選拔脫穎而出,不僅摘得了本科組個人綜合素質冠軍,還成了各大航空公司爭搶的“香餑餑”。賽場外,她順利通過了廈門航空和中國南方航空的面試。
今年,來自全國300余所高校的85支代表隊,經過擇優選拔,共派出2500余名參賽選手。這些選手分為本科師范類、本科綜合類和高職高專類3個組別,圍繞民航服務形象與禮儀比賽、民航知識與英語比賽、民航安全服務技能比賽、團體表演四大賽項展開激烈比拼。
“產教融合系列活動既是展示技能的舞臺,也是通往職場的展臺。在本次活動中,不乏優秀選手受到多家企業的青睞,獲得多個工作機會的案例。”張宏介紹,通過本次活動共有18331人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就業崗位,就業率高達98.52%,其中專業對口就業率達75.2%。
產教融合系列活動為何能牽動這么多就業機會?原因在于該活動通過大賽及供需對接就業活動等組成部分,搭建起了一個精準高效的就業雙選大平臺。
據了解,大賽自2011年首創以來,經過14年的打磨與創新,已成為校企對接的快車道。本屆大賽邀請了近500家境內外航空公司、機場集團等相關單位參與供需就業雙選,提供了超過4萬個優質崗位。為滿足大學生職業發展和就業需求,承辦方北京廣慧金通教育集團(以下簡稱“廣慧金通”)與高校加強合作,將政策解讀、崗位信息、就業服務直接送到學生身邊,并開展了就業指導、簡歷診斷、技能培訓等一系列服務,全力激發畢業生實習就業的積極性。
“當供給側與需求側充分對接,學生多元化的就業渠道自然得到暢通。”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張大良高度評價大賽創新開展的教育、產業、就業“三位一體”產教融合新范式。
“大賽是一條通往夢想的跑道,幫我飛出大山,實現藍天夢。”九元航空有限公司的優秀空乘王佩瑤,就是依托大賽改變命運的生動例證。來自邊遠山村的她,在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習期間,參加大賽并脫穎而出,以優異的成績贏得了用人單位的青睞。
廣慧金通長期堅持在邊遠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辦學,與內蒙古民族大學等高校合作共建民航專業,截至目前已累計定向招生培養少數民族學生近萬名。
2
賦能專業教學
破解人才供需“兩張皮”
“各位乘客不要慌張,請按照乘務人員的指引有序撤離!”在比賽現場,一場模擬“緊急迫降”的考核內容扣人心弦。由6名選手組成的乘務組,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有準備的陸地/水上撤離”考核任務。他們不僅要準確有序地組織乘客撤離,還要靈活應對考官提出的各種“刁鉆”問題。
“這項考核不僅考驗學生的綜合素養,更是他們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全面展現。”北京廣慧金通教育集團董事長焦殿成分析,職業教育的特點是專業緊密圍繞產業需求而設置,但長期以來,招生、培養和就業三個環節往往處于脫節狀態,專業培養與產業需求之間存在明顯的“兩張皮”現象。
針對上述現象,廣慧金通與全國百余所高校合作,通過專業共建、搭建實訓中心、雙向定制化合作等形式,定制化培養民用航空服務人才。自2016年起,廣慧金通與內蒙古師范大學、貴州民族大學等高校合作共建現代民航產業學院。其中,內蒙古師范大學金通民航學院更是在2021年被工信部、教育部認證批準為唯一的以服務民航產業為特色的現代產業學院。
焦殿成介紹,校企雙方在師資、技術等多個方面開展了深度合作,共同參與課程設置、教學實施和實踐項目設計,有效促進了資源的整合與共享。高校主要負責基礎課和通識課的教學工作,廣慧金通則負責將最新的行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引入課堂,注重培養目標與崗位需求之間的契合度,切實增強了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的適配性。
“產教融合為我們架起了從高校直通企業的高速通道。”寧夏理工學院教師杜寧介紹,校企雙方共同建設了空客330型模擬艙等實訓基地,學生得以在真實的民航生產實踐中掌握技術技能,提升職場實踐能力,從而能夠靈活應對賽場和工作中的各種挑戰。此次活動中,該校152名學生成功被南方航空、東方航空、卡塔爾機場等13家國內外知名航空公司錄用,一次性就業率達100%。
校企攜手、產教融合為高校航空類教育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為適應我國航空服務人才培養的需求,進一步提升航空服務藝術與管理專業的內涵和質量,本屆大賽期間,還同步舉行了“高等學校航空服務藝術與管理專業系列教材”(以下簡稱“系列教材”)發布會,共發布了《航空法律法規基礎》等14本教材。
“系列教材既凸顯了本科專業的辦學特色,又兼具行業特點,將為專業化、科學化、系統化的航空服務人才培養提供堅實的教學支撐。”焦殿成說。
3
集聚優勢資源
構建產教融合共同體
如何發揮平臺的集聚優勢,促進行業優勢資源的融合,加強全產業鏈的銜接與貫通,為航空業培養高素質人才?產教融合系列活動期間,全國400余家民航業院校及企業等聯合成立了全國首個綜合性民航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全國航空運輸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并就上述問題展開探討。
“我國正在從民航大國向民航強國邁進,民航相關專業人才缺口巨大。”中國航協理事長助理馮潤娥認為,民航業各方應群策群力,共同激發產教融合創新發展的最大效能。
“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是產教融合的一種新型組織形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監事長孫維杰提出,希望共同體能夠以體制和機制創新為突破口,各方攜手共建、共管、共擔風險,強化“政行企校”互融、“產學研創”貫通,促進校企深度融合,為全國航空運輸行業培養高素質人才。
該共同體牽頭單位之一,武漢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校長鄢烈洲表示,共同體將致力于優化“崗課賽證”人才培養路徑,聯合行業協會、行業崗位認證資質齊全的培訓中心,面向共同體成員開展崗位培訓,實現學歷提升;支持共同體成員單位分專業、分領域建設一批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打造航空服務、航空運輸的現代化智慧化實習實訓平臺;積極探索“海陸空”大交通立體化供需對接路徑,舉辦供需對接系列就業活動,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作為共同體的理事長單位,廣慧金通是國內較早與高校聯合開辦本科、專科學歷層次民航類專業的教育機構。2019年,廣慧金通與全國多所高校攜手,成功申報并設置了航空服務藝術與管理專業,旨在培養民航行業急需的特色人才。此舉不僅開創了航空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的新局面,還有效填補了本科層次航空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的空白。
“依托共同體,我們將匯聚全國高水平大學、航空運輸行業相關職業院校以及企事業單位的力量,共同開發一批符合全國航空運輸產業現代化轉型升級需求的新課程、新教材和新標準。”焦殿成對平臺的發展前景充滿期待。他強調,未來各方將攜手并進,共同推動行業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為航空運輸領域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貢獻力量,奮力譜寫交通強國、教育強國建設民航新篇章。
《中國教育報》2024年12月16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