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精中等職業學校是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新時代中職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隨著技術進步,絕大部分中職學校從完整的中等技能人才培養者,蝶變為高職院校的教育合作者,自成一體的系統育人被因對口升學而形成的分段育人所取代。中職學校必須適應新變化,洞悉“精”的內涵,把握“精”的精髓,探索“精”的路徑,做到辦學定位精準、師資隊伍精誠、專業設置精當、課堂教學精彩、學校管理精細、學生面貌精神、學校文化精美。
辦學定位精準。首先,學校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不管學生是以升學為主導還是以就業為目標,都必須將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素質、純潔的道德品質、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健全的人格素養作為教育教學的核心任務。其次,要圍繞職業教育特質辦學。要積極融入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深化,培養知行合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突出職業素養教育,通過“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模式,引導學生手腦一體綜合發展,讓學生會思考、善創新、能操作。再次,要以需求為導向。聚焦職業教育基礎地位所賦予的教育教學重點,為學生升學奠定知識基礎、能力基礎,為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夯實素質基礎、情感基礎。在做好在校生教育的同時,做好在職人員的技術技能培訓。
師資隊伍精誠。首先,從打造“金師”出發,重視和加強教師思想品質與職業道德教育。以做新時代教育家為目標,提升思想品質,提純職業道德,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其次,面對教師發展,全過程、多方面、多維度做好教師培訓工作。既要充分利用好國培、省培等校外培訓渠道,又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校內培訓,做到理論培訓和實踐培訓、理念培訓和方法培訓并重。再次,重視教師專業化的自我發展。引導教師依據新時代教師專業化標準,確定自己的階段發展目標和長遠目標,在學習創新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和提升自己。最后,要引導教師學會反思。找出自己教育教學的短板和弱項,提升和發展自己。
專業設置精當。首先,從師資隊伍、實訓基地、辦學資源、人才培養要求等實際出發做好專業設置工作。學校專業數量不宜過多,不能因為以升學為導向,而不顧條件擴大專業設置數量。從學生成長的全過程來看,過硬的專業素養、專業技能是職業教育學生人生輝煌的重要基礎,作為職業教育基礎的中職學校必須讓學生從接受職業教育一開始,就能得到系統的專業素養、專業技能教育。其次,主動做好專業教育對接工作。依據對口高職院校相關專業的建設要求、課程要求、教育要求、教學要求,做好中職學校的專業建設、職業素養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工作。再次,從相關專業崗位特有的職業核心素養出發,完善教學內容,課程既要符合“職教高考”方案要求、符合對接高職院校教學要求,又要面向學生職業生涯全過程,聚焦專業核心素養,開設相關課程。
課堂教學精彩。首先,轉換教學理念,從以教師的“教”為主轉換為以學生的“學”為主。從學生學習實際出發設計教案,內容與目標相符,方法與學生學習能力適配,教學過程面向所有學生。其次,轉換教學側重點,變“告訴”為“引導”,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習方法的把握,讓學生學會學習。再次,要創新課堂教學方法,擁抱數字革命,賦能課堂教學。
學校管理精細。首先,要健全制度。依據“以人為本”理念、“有序而又充滿活力”原則,做好學校管理制度建設工作。一方面學校每一個崗位、每一項工作、每一個活動,都有可依據的制度;另一方面要做好制度內容的完善工作,隨著環境、條件、要求的變化,制度的相關內容也應作出改變。其次,做好制度執行情況的學校監測檢查和工作主體的自我評價工作。同時定期對工作過程進行反思,找出需要改進的問題。再次,下移管理重心。要從校級層面向系科、教研室、課堂下移,力圖關注到每一位教師、每一個學生、每一道工作環節,探索從課堂教學創新“小切口”出發撬動學校教育教學大改革。最后,強化過程管理。做到事前準備充分,有目標、有標準,事中監測到位,有檢查、有建議,事后評價及時,有反思、有改進。
學生面貌精神。首先,更新理念,真正把學生視為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體。情感上尊重學生,生活上關心學生,學習上幫助學生,發展上信任學生,引導學生遠離自卑、建構自信,對未來充滿信心。其次,因材施教,對癥下藥。中職學校的學生較為復雜,其家庭背景、生活環境、學習能力差別比較大,只有從學生學習實際出發,有的放矢進行引導,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再次,引領學生做好人生發展的自我規劃、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引導學生從自身實際出發,建構自己的長遠或階段發展目標,對照目標和標準反思學習、生活現狀,找出需要改進的問題,制定相應的改進方案。
學校文化精美。首先,從教育真諦、育人使命、發展軌跡、類型特質、師生樂園、時代要求、未來目標等出發,提煉具有鮮明職教特質的學校文化,讓學校的教育者、學習者從中受到鼓舞、得到感悟。其次,著力于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文化的建設,打造讓學生目能視及、耳能聽到、鼻能嗅到、體能觸到的立體校園文化。校園布局合理,區域功能明確,形象標識獨特,景觀富有趣味而又具有教育意義,學習場所溫馨而又井然有序,生活場所舒適而又文明健康,既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又能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再次,從與時俱進、知行合一原則出發,打造動態的學校文化建設機制。學校文化必須隨著教育環境和社會需求的變化,及時進行相關內容的調整、豐富和改進,保持旺盛的活力。必須讓師生參與學校文化建設,讓師生在參與的過程中理解、認知、認同學校文化,讓文化入腦、入心、入行,真正能引領師生發展。
(作者系江蘇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秘書長、江蘇旅游職業學院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4年12月17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