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兼顧鄉村、高校和科研人員的利益訴求,構建良性循環的鄉村區域科研資源市場機制
鄉村振興在中國式現代化和民族復興進程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一項需要匯聚資源才能攻克的現實任務。科教資源作為重要的生產力要素,在參與鄉村發展方面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要求相比,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作為科教資源的聚集地,高校如何承擔起與自身社會角色相匹配的責任,是亟待深入探討和研究的重大課題。
以往,高校與鄉村區域的互動形式較為多樣,有以在農民群體中推行農業類專業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為代表的繼續學歷教育,以3年高職擴招政策中針對農民群體的職業教育項目為代表的“新型農民”培養方式,以“科技特派員”和“人才大院點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代表的產學研融合等。然而,這些舉措更多體現為高校科教資源的外溢,而非針對鄉村區域產業和文化現狀量身定制的專屬策略。由于缺乏有效的內外互動機制,這些嘗試在持續發力上存在一定難度。
此外,高校科研成果的精英化、學術化特點與鄉村發展所追求的時效性、實踐性需求之間,存在顯著的話語體系差異。因此,高校在服務鄉村區域時面臨天然壁壘。要打破這一壁壘,必須深入挖掘高校與鄉村之間的內在聯系,促使高校科教資源作為關鍵生產要素在鄉村發展中發揮實效。
教學和科研是高校工作的兩大核心領域。高校科教資源和鄉村振興事業的深度融合與互動,應當從教學和科研兩個維度進行規劃。
隨著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大學生的就業選擇日趨多元化,返鄉就業已成為一種重要的職業路徑,例如擔任大學生村官、專職黨務工作者、農村社區網格員或運營家庭產業等。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畢業生正逐漸成為“新農人”的核心力量。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終將肩負起鄉村發展與治理的重任。
因此,高校可以適當前置科教資源對鄉村振興的支持,通過在學生培養階段開設關于鄉村發展和治理的選修課程,或鼓勵以鄉村為主題的大學生創業項目等一系列舉措,使學生在認知上了解鄉村,在情感上親近鄉村,在就業選擇上考慮鄉村。
高校的科研工作往往緊跟產業、商業、民生及文化領域的新動態、新需求,展現出前瞻性和學術深度,并為國家戰略或政策的深化與拓展提供有力支撐。相比之下,鄉村區域因其地域遼闊、經濟發展差異顯著及文化特色多樣,而呈現出高度復雜和分散的狀況。同時,鄉村還對科研的時效性和實效性有著嚴格要求,即研究成果須迅速應用并產生實效,這與科研過程中常見的試錯和由點及面的推廣模式并不完全契合。
當前,一些高校為鄉村區域提供的科研服務,存在著供需不匹配、不平衡,以及成果落地慢、落地難等問題。少數高校科研人員出于個人職業發展的考量,可能不愿投身于這種看似費力且成果不易顯現的工作;而高校則更傾向于考慮學校整體發展,權衡資源投入與產出,以及科研成果對學校實力提升的直接貢獻。破解這一困境,需要統籌兼顧鄉村、高校和科研人員三方的利益訴求,構建良性循環的鄉村區域科研資源市場機制,并完善相應的學術評價體系。這些改革創新舉措的實施,更大程度上依賴于頂層設計和多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高校科研資源在助力鄉村振興時,也應合理地以市場生產要素的身份參與其中,確保服務者獲得應有收益。這主要是為了遵循市場規律,將高校為鄉村的科研服務融入成熟的市場要素流動體系中。唯有如此,相關政策才能持續有效地推進,助力鄉村振興的初衷也才能得以更好地實現。
(作者系天津商業大學教師、該校派駐天津市武清區崔黃口鎮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
《中國教育報》2024年12月23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