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應用型高校正面臨“如何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蓄勢賦能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課題,迫切需要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
近年來,溫州理工學院回應服務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要求,緊扣浙南、閩北、贛東區域發展需要,積極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深化校城互動融合、促進區域深度融合,努力探索建設高水平應用型高校的特色發展之路。
拆除“隔墻”——
推動學科交叉融合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了跨領域知識深度整合與跨學科綜合能力培育的新要求。學校致力拆除過分強調專業細分而忽視學科交叉融合的院系“隔墻”,從“學科思維”走向“問題思維”,以應用情境創新牽引學科邊界開放和專業創新優化,積極打造“價值引領、產業導向、能力本位”的育人體系,讓學科跟著產業走,專業圍著需求轉,接受市場檢驗,實現動態調整,確保培養出的學生具有更強的跨學科綜合能力和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競爭力。
創建“思政教育+專業教育”情境教育場景。學校持續挖掘溫州創業發展典故等情境教學形式,系統謀劃推出“問理·育魂”行走的思政課、“思政小燈塔”新媒體矩陣,創新地方資源融入專業教學的形式,帶領學生走進廠房車間、創業基地、田間地頭,結合前沿科技話專業、結合溫州產業講故事,在弘揚“四千精神”中鑄魂育人。
搭建“行業賦能+項目驅動”產教融合平臺。學校一是圍繞浙江省“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和溫州市“5+5+N”產業體系,培育產教深度融合的專業集群,及時調整新增機器人工程、物聯網工程、人工智能等12個新專業,確保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緊密契合。二是通過項目驅動的方式打破院系和學科專業壁壘,推動“項目、課程、教材”的一體化建設,成功孵化了一批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和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構建“跨界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培育機制。學校推行“主專業+微專業”培養機制,通過開設對接未來新興產業、前沿技術發展的微專業,創新跨學科專業教育組織模式,培養學生跨界融合思維,促進學生形成“創新創業能力+應用轉化能力+組織領導能力”的復合型能力鏈。3年多來,學校累計孵化300多家成長型公司,年均創造產值3億元以上,年帶動就業崗位500多個,促進了創新創業生態的形成與區域經濟的發展。
推倒“圍墻”——
深化校城互動融合
面對新時代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迫切需要,應用型高校必須摒棄傳統封閉模式,積極融入區域發展戰略,實現校城雙向融合,營造和諧共生的良好生態。學校堅持“推倒圍墻辦大學”的理念,在與政府、行業、企業的同向同行中,一體推進區域內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
把學校辦在產業園里。學校的兩個校區均布局在高新產業區:濱海校區建在全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溫州灣新區,背靠集聚“規模以上企業”超千家的省級新區;樂清校區建在躋身全國縣域經濟20強之一的樂清市,緊密對接千億級電氣產業集群。學校發起成立溫州大都市區發展研究院,建立“一縣一中心”政產學研用合作平臺和長效機制,下設“千年斗城”“海上花園”“山水僑城”等研究中心,精準對接區域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實現產教融合的深層次互動與共贏。
將學院建在產業鏈上。學校堅持“鏈上發展”,通過同步建設現代產業學院、工程師學院與研究院,既推動從“學在課堂”到“學在車間”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又實現從“松散聯結”到“集成聯結”的產業需求精準對接。通過深化與企業的合作,學校橫向課題經費較4年前增長542%,持續增強了產業發展的支撐力,有力推動了產學研深度融合與協同創新。
讓教師干在強城行動中。學校力促校城人才共用、隊伍共建,著力深化“地方+高校+龍頭企業”的人才共引共育共享模式,聯招聯引高端人才,互建互補人才隊伍;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邀請產業教授和行業導師深入學校,推動校企合作共建省、市博士創新站;每年選派“科技副總”入駐重點企業,共同攻關“卡脖子”難題,打造高校與企業緊密聯動的“雙磁場”。學校還積極開展教師評價改革,推出“產教融合工作量”“服務地方貢獻度”等新型評價指標,并將獲得縣級主要領導批示的資政報告,作為重要學術成果納入職稱評審依據。通過這些舉措,學校不斷推動教師走進企業、走向基層,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推動科技創新與地方經濟發展深度融合。
跨越“城墻”——
促進區域深度融合
近年來,學校主動伸展“藤蔓”,跨越“城墻”,努力踐行“溫州民營企業辦到哪兒,學校的人才培養就跟到哪兒”的服務理念,切實推動發展思路從“內循環”向“聯動化”轉變,搭建區域性高端合作平臺,孵化高水平教學科研項目,為構建區域協同創新體系貢獻智慧與力量,助力溫州乃至更廣泛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積極推動東西部協作互助。學校一是通過打造“溫慕西”講師團,將溫州課堂搬進西部校園,實現教學對話跨越千里山海。二是開展東西部協作“交換生”項目,拓寬學生視野,深化文化交流,形成跨區域的人才和文化聚合效應。三是積極探索“1+M+N”模式,與阿壩師范學院、喀什大學等高校協作開展學校層面的教學合作、學院層面的互動交流、課程層面的共建共享,并引入當地溫州商會力量,構建政校企聯動格局,全方位推動跨時空、跨校際、跨區域的深度合作模式,為促進東西部區域的協同發展和共同進步貢獻力量。
持續深化國際性交流合作。作為瀾湄國家創業教育聯盟理事長單位,學校與柬埔寨亞歐大學共建“絲路學院”,聯合當地浙江商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溫州創新創業教育的“名片”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高校傳播。學校還加強和歐美高水平院校的合作,深化與國際學者的交流互動,邀請發達國家的院士參與教學科研,推動國際化課程建設,確保區域內人才平等享有高質量的國際教育資源。通過這些舉措,學校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為地區的對外開放與合作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新征程上,學校將秉持溫州市委、市政府賦予的“努力成為城市發展的動力源、創新人才的孵化器和高等教育的金名片”職責使命,為區域經濟社會持續創新與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溫州理工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02月17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