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數學學院副教授陳剛在給學生上課。學校供圖
■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教育強國建設調研行
當前,對四川大學數學學院副教授陳剛來說,參加企業研討、跨學科學習,已經成為他的工作常態。2023年以來,依托學院與企業共建的實驗室,他深度參加了3項相關行業、企業的重大攻關項目。
破解“卡脖子”難題,基礎理論研究如何跟進?四川大學近年來將數學學院作為教育評價改革試點之一,扎實推進數學學科評價改革,以完善人才分類評價機制為牽引,統籌自由探索與有組織科研,基礎理論研究不斷向更深處扎根,高水平成果和人才正噴涌勃發。
有組織科研與自由探索相互促進
從參加企業研討時“摸不著頭腦”,到如今能在應用場景中迅速抓取數學問題,近兩年來,川大數院青年教師沈曉靜在服務國家戰略急需的重大項目中,不停地探索架構理論與應用之間的橋梁,勁頭越來越足。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基礎研究在推動科技創新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越發凸顯。如何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的內驅力,實現有組織科研與自由探索相互促進,既能“頂天”,又能“立地”,是時代賦予的重大課題。
“建模—研究—開發—應用,這一工作流程與純學術的數學研究不同,這類學術成果應該另外制定評價體系。”川大數院副院長寇輝說,學院不斷完善分類評價機制,對于創新應用數學理論、方法、手段,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師,進一步明確了考察標準、細則,消除了科研人員從事應用研究、跨學科研究的后顧之憂。
傳承科學家精神,服務國家戰略,是川大數學人的優良傳統。川大數院黨委書記王寶富給記者講述了一個故事:1939年,為躲避侵華日軍轟炸,川大校本部和文理法三院遷至峨眉山辦學,數學系的先輩們在昏黃的油燈下探索不輟,形成了四川第一個數學研究群體,培養出川大第一批研究型數學人才,為劫難后的復興保存了星星之火,為新中國成立后服務國家需求奠定了基礎。
“面對‘卡脖子’難題,今天的川大數學人同樣選擇走出象牙塔。”王寶富說,學院積極發揮四川國家應用數學中心的作用,陸續與多家頭部單位和企業建立聯合實驗室。科研工作者與應用端深度合作,發現問題、凝練問題、探索問題。近5年來,學院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行業發展需求的應用研究達100余項。基礎數學研究在理論與應用結合處,在跨學科交叉融合處,綻放創新之花。
讓教師專心投入基礎研究
“基礎數學研究比較艱苦,不容易出成果,需要有‘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劍’的毅力和勇氣,更需要特別的關注和鼓勵。”不久前,川大數院教授李安民院士將個人獲得的四川省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獎金100萬元全部捐贈給學校,以鼓勵年輕人潛心基礎數學研究。
數學是川大最早開辦的3個專業之一,120余年來,一代代川大數學人深耕基礎研究,一層層抽絲剝繭,一點點精益求精,形成了“不計名利,潛心研究”的學術風氣。
“數學研究作為思想性的突破與方法的創新,完全靠推理,不能靠觀測。一項高水平的數學成果發表周期少則一年,多則3年或更長,李安民院士此次捐贈,也是為了支持學科發展,助力青年教師成長。”王寶富說,數學研究能夠共同參與的人數較少,論文有發表周期比較長且引用率低等特點,使得其評價機制要充分尊重學科發展規律,著力破除“唯論文數量”問題,鼓勵支持科研人員“甘坐冷板凳”,向“更深處”扎根,挑戰“從0到1”的原創性、引領性攻關。
“始終瞄準將數學學科建設成世界一流學科的目標”“將原始創新作為評價體系引導的方向”“將解決國家急需、服務經濟發展的‘卡脖子’問題所作的貢獻進行科學評價”……2023年以來,川大數院將教師科研評價作為改革重點,堅持以德為先,突出質量導向,切實尊重學科差異,推行同行專家評議,實行“代表性成果”制,著重采取“內行評內行”的方式,讓教師能夠安心、靜心、專心投入基礎研究。
“許多‘卡脖子’問題,根本上是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它們不一定是最新、最亮眼的,但一定要有人去追尋、探索。”彭聯剛教授已在川大數院工作了30多年,他常常給青年教師講述川大數學人不計名利、接續奮斗,攀登數學高峰的故事,“希望把川大數學的精神代代相傳”。
把研究和人才培養深度結合
每周4次的討論課,是川大數院博士生周廣碩最愉快的時光,觀點交鋒、頭腦風暴讓他感覺“身心暢快”。
周廣碩說,學院給學生營造自由寬松的學習和思考空間,一方面強化基礎課程學習,另一方面降低對論文的數量要求,“讓我們慢下來,不要急功近利,做有興趣的研究,挑戰科學難題”。
“慢下來,并不等于停步。”川大數院教授張起帆分享了該院治學傳統——“不怕慢,只怕站”。
“在專注經典問題、‘大問題’的同時,也不能放過‘小問題’‘新問題’。”張起帆說,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學院把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深度結合,“探索符合數學學科發展規律的人才培養模式,支持青年人從事興趣導向的基礎研究,給予他們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幫助,支持他們挑大梁、當主角”。
“四川大學數學學科是國家數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重鎮。”王寶富說,進入新時代,學院將在追求原始創新、服務國家戰略的大路上不斷前行。
《中國教育報》2025年03月17日 第0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