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銀川賀蘭縣的養殖基地里,一位戴著草帽的老教授正蹲在蝦池邊觀察水質,他是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段云嶺。臨近退休之年,他帶領團隊扎根西北6年,打造了畝產1500公斤的產業奇跡。
2018年,當段云嶺第一次來到賀蘭縣時,當地養殖戶正為南美白對蝦的成活率發愁。傳統養殖方式不僅產量低,還面臨水體污染難題。他敏銳地發現:蝦也需要一個健康的“朋友圈”——由細菌、藻類等微生物組成的生態系統。
“第一次試驗只撈出3公斤蝦,我們就著悶酒把蝦煮著吃了。”段云嶺笑著回憶失敗經歷。正是這種務實精神,讓團隊最終攻克了復合生物絮團技術,為對蝦打造出了理想的生長環境。從修理廠鉗工到留英博士,再到跨界養蝦專家,段云嶺用行動詮釋了“科研就要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念。
如今,已過退休年齡的段云嶺仍在完善他的“立體養蝦工廠”藍圖。在他身上,有著科學家的本真模樣:既能在實驗室攻堅克難,也愿在田間地頭傳授技術;既有攀登學術高峰的智慧,也有扎根泥土的堅守。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03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