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所談的“二次備課”,指的是教師在對學情的把握不是很清楚,或者課前預判和課堂呈現有差距的情況下,在課堂上隨機應變臨時對預設的教學內容進行相應調整,以適應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的一種教學行為。
前段時間,我看了一篇教后記《課堂上,我把教案改了又改》。借班上課時,這位老師發現學生沒有認真預習文本,全班整體跟不上課堂節奏,于是他便將自己預先設計的四個環節生生地“砍”掉了三個,哪怕是最出彩的環節他都忍痛割愛,在他的心里,只有一個樸素而真摯的念頭:讓孩子們好好讀課文。
這一舉動,深刻體現了語文教師的樸素育人情懷:當學生連文本都未能理解透徹時,過多的講解又有何益?相較于生硬地拖拽學生跟隨預設的教學流程,不如靈活調整,讓課堂節奏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契合,這是對課堂的真正尊重,亦是對生命的深切關懷。
我自己之前上課一直都很趕,總想“拽”著學生趕快上完安排的內容。如果是公開課或展示課,則想方設法要把內容講完,哪怕越俎代庖替學生回答問題,或者對學生中存在的疑問熟視無睹、籠統帶過,總之,一定要呈現給評委一堂完整的課。可是,隨著教學經驗的日積月累,也聆聽了一些名師和身邊優秀教師的課,頭腦里的認知慢慢發生了改變。“適合學生的發展”,這是目前我對一節好課最直觀也是最根本的評判標準。我愈發偏愛那些質樸無華、洋溢著語文韻味的課堂。
最近的幾次送教經歷,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二次備課”的重要意義。一次是在西安市臨潼區某中學送教,授課內容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堂環節還算流暢,學生配合度也不錯。評課之際,于紅梅導師犀利指出我的課堂癥結:當發現學生字詞掌握不佳時,應放緩授課節奏,引導學生攻克生字難關,而非盲目趕進度,僅求完成預設任務。于老師更以深情厚望告誡:“課堂,務必腳踏實地!”聞此良言,我深感羞愧,自知內心浮躁,忽視學生之需,如此怎能成就優質課堂?
還有一次在西安市周至縣某中學送教,授課內容是《答謝中書書》。因為學校有餐前朗誦的良好習慣,所以孩子們雖然沒有學習那篇文章,但是通篇已經可以背誦,而且連譯文都背得滾瓜爛熟。面對此情此景,我陷入沉思,如何針對此學情巧妙設計課程,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很明顯,我設計好的課顯然是不合適了,于是課前的十分鐘,我大膽舍棄了之前的思路,迅速結合學情設計了一個簡案,拔高了授課內容的難度,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一開課氣氛就相當活躍,課堂也很精彩。然而,意外還是出現了,當我把臨時備的教學內容講解完畢后,離下課還有十分鐘,于是當機立斷,我又融入了微寫作環節——古代先賢大多喜歡娛情山水、避世退隱,對于這種人生態度你是如何評價的?
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各抒己見,慷慨激昂,課堂教學達到高潮。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隨機的過程。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有隨機應變的教學智慧,根據學情隨時調整自己的授課內容,構建符合學情的“經濟適用”課堂。
(作者單位:陜西省咸陽市楊陵區第一實驗學校)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07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