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以科學態度規范使用,讓電子屏真正成為教學的“助手”,才能既守護學生視力健康,又擁抱教育現代化的未來
近日,有網友通過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留言,表示教學用電子屏使得學生們用眼疲勞現象普遍,導致視力下降,因此建議學校取消電子屏的使用。
教育信息化時代,電子屏幕已經成為教室里的標配。與黑板相比,電子屏教學的優勢毋庸諱言:地理課上,洋流運動通過動態演示變得直觀立體;化學實驗中,微觀反應在屏幕上清晰呈現……教師依靠粉筆與嘴巴解釋不清楚的,有了電子屏幕就可以輕松搞定。一些偏遠地區的學生,還能通過屏幕共享優質課程資源。這種突破時空限制、化抽象為具象的教學方式,提升了教育效率與公平性。
不過,事物往往具有兩面性,有利就會有弊。由于電子屏幕的“強大”功能,不少教師用慣了后產生了依賴心理,甚至離開電子屏幕就不知道怎么上課了。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長時間盯著屏幕,很多家長都擔心會影響視力。兩相結合,家長對電子屏的吐槽和抱怨已存在多時。去年,就有深圳家長留言,建議小學生課堂教學減少使用電子屏幕時間。
其實,電子屏與黑板并非對立關系,而是互補共生。簡而言之,電子屏可以更好地對場景進行立體呈現,而板書則可以體現出思考分析的過程,各有各的特點,需要融合使用。
電子屏是課堂改革的“助推器”,而非“洪水猛獸”。家長的擔憂可以理解,但要求取消電子屏教學并非明智之舉。正如西安市未央區人民政府在回復中所言,配備多媒體設備是現代化教學的理念與需求,其輔助作用不可替代。若因視力擔憂而全面取消,無異于放棄技術進步帶來的教育紅利,違背教育發展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家長之所以提出取消電子屏教學的建議,并非真的想“一刀切”禁止使用電子屏,而是基于目前所存在的電子屏濫用現象所發出的呼吁。
進而言之,家長對孩子視力的擔憂,本質是對“過度使用”“不當使用”的焦慮,而非電子屏本身的罪過。有醫學專家指出,近視主要受遺傳因素和用眼習慣影響,合格電子屏在合理使用下并不會直接導致視力下降。反觀現實,部分學校確實存在電子屏使用超時、亮度字體設置不合理等問題,但這恰恰說明需要“規范使用”,而不是“全面禁用”。正如各地推行的“無屏日”“素課日”,并非否定電子屏,而是通過限時、錯峰使用等,讓技術回歸輔助定位。
面對電子屏爭議風波,回應家長的關切,科學合理使用是關鍵。“該不該取消”無需爭論,但如何用得更好卻值得深思。一方面,學校應采購低藍光、無頻閃的合格設備,合理設置屏幕亮度、字體大小及觀看距離,從源頭減少視覺損傷;另一方面,學校要引導教師適度使用電子屏,貫徹“遠大短原則”(遠距離、大屏幕、短時間),并確保板書與屏幕有機結合,避免“全程放映”替代師生互動。此外,學校還要動態監管學生視力變化,落實每天戶外活動、眼保健操等護眼措施,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教育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而是在創新與傳統中尋找平衡。電子屏該用還得用,切莫因噎廢食。唯有以科學態度規范使用,讓電子屏真正成為教學的“助手”,才能既守護學生視力健康,又擁抱教育現代化的未來。畢竟,技術的溫度,從來不在于工具本身,而在于使用它的人如何堅守教育的初心。
(作者系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學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23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