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地處經濟發達區域的高職院校來說,深入產業集聚的縣域辦學是達成高質量產教融合和實現辦學能力高水平的有效途徑,也是服務“推進以縣域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國家戰略的重要手段。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在2004年主動下沉縣域,依托寧海模具和慈溪家電塊狀特色產業優勢,先后建成寧海學院、慈溪學院兩個縣域產業學院,提升了學校整體辦學水平,助推了縣域塊狀特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縣校互惠共生。學校的經驗表明,高職院校下沉縣域辦學應努力做到專產精準對接、縣校互惠共生、產教深度融合和內部管理有效。
專產精準對接
2003年,浙江實施“八八戰略”,提出要“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塊狀特色產業優勢,加快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八八戰略”的實施,為寧海模具、慈溪家電等塊狀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巨大機遇,催生了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大批量需求。
此時,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剛升格舉辦高職教育不久,當年19個招生專業中僅有6個電子信息類專業,其余均為財經商貿類專業,“以商為主”的專業特征非常明顯,與浙江(寧波)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不相匹配,嚴重限制了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為貫徹落實“八八戰略”,校黨委立足學校實際,作出下沉縣域、依托縣域塊狀特色產業發展工科專業、推動專業結構向“工商并重”轉型的重大決策。
2004年,學校與有“中國模具之鄉”之稱的寧海縣達成共建寧海產學研基地(后更名為寧海學院)協議,2007年建成并開啟縣域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寧海學院精準對接寧海模具產業,開設了工業產品造型設計、模具設計與制造、數控技術等裝備制造類專業。2016年,學校又與有“中國小家電之都”之稱的慈溪市合作建成慈溪學院,設置了應用電子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等電子電氣類專業。
縣域產業學院專業設置與縣域塊狀特色產業的精準對接,在推動學校專業結構轉型的同時,為縣域產業發展輸送了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目前,學校共有專業40個,其中工科類專業21個、商科類專業19個,實現“工商并重”,與浙江(寧波)的產業結構高度匹配。學校“靶向性”專業調整,提高了專業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力,夯實了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基礎。
縣校互惠共生
學校在長期縣校合作探索中形成縣域產業學院“三同”建設模式,實現縣校互惠共生。
首先是同建,促使各方利益高度捆綁,奠定縣校共生基礎。寧海學院、慈溪學院建設總投資3.7億元,學校、兩地政府分別投資1億元和2.5億元,企業捐贈2000萬元。此外,兩地政府每年向產業學院撥付定額運行經費,并向產業學院教師提供住房、子女就學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其次是同管,構建多方共治體制機制,提升共生治理效能。學校與兩地政府成立縣校合作會商委員會、產業學院理事會、產教融合共同體領導小組、產教聯合體理事會等管理機構,建立健全縣校行企等利益相關者對于產業學院的多方共治體制機制,確保各方訴求得到合理體現。
最后是同享,確保各方投入得到回報,釋放互惠共生效應。通過下沉縣域辦學,學校先后獲批國家級重點專業、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中央財政支持實訓基地等重要項目和榮譽,下沉縣域辦學成為學校鮮明辦學特色。兩個縣域產業學院現有在校生3000余人,累計畢業生近萬人,超過4000人留在兩地就業,助力寧海模具和慈溪家電產業形成穩定的骨干高技能人才隊伍;為當地企業提供技術服務330項,開發關鍵技術并授權發明專利132項。
產教深度融合
學校在下沉縣域辦學中構建了“點線面”結合的產教融合體系,形成分層遞進的校企協同網絡,推動產教融合系統集成演進。
首先,與縣域龍頭(骨干)企業開展點對點微觀合作。一方面,引入陽超模具等在寧海學院建成生產型模具教學工廠,提高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效率。另一方面,與多家縣域企業、中職學校基于互利雙贏原則開展合作。
其次,與行業協(學)會開展點對線中觀合作。與寧海縣模具行業協會、慈溪市家電企業聯合會基于共同發展原則共建教育部協同創新中心、寧波市重點實驗室和“桃源智匠”微學院,共同開展人才需求調研、制定人才(學徒)培養方案、開發課程體系。
最后,與(縣域)園區開展點對面宏觀合作。與寧海縣政府共同牽頭成立寧海縣域產教融合共同體,與寧海(中國)模具城共建寧波模具檢測中心等六大模具公共服務平臺,與(慈溪)前灣新區、方太廚具等共建省級市域產教聯合體,在慈溪智慧谷園區成立“智慧谷”微學院。
通過構建“點線面”結合的產教融合體系,使得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為寧海學院、慈溪學院基本辦學模式,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成為其基本人才培養模式。
內部管理有效
市縣兩級除存在空間距離外,還存在物質條件差距和文化差異,導致縣域產業學院及其教職員工需付出額外成本維持辦學效能。對此,學校通過制度設計提升管理效能,激發縣域產業學院及其教職員工的內生動力。
一方面,穩步推進“放權強院”完善兩級管理體制。學校根據產業學院發展需要,有選擇性地向產業學院放權,完善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機制。人事方面,將教職工崗位聘任、教職工考核和收入分配等權力逐步下放。財務方面,除了對二級學院的正常撥款外,設立產業學院建設專項經費用于校區基建維修和日常運行,指導產業學院建立創收、捐贈與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以多渠道籌措辦學經費。事務方面,學校除保留規劃制定、專業調整、招生計劃編制、重大項目審批等權力外,其余如招生、專業建設、人才培養事權均應放盡放。
另一方面,健全教職工“下縣”工作激勵體系。一是設立專項津貼,面向縣域產業學院教職員工發放交通、駐校等工作津貼;二是工作量計算上浮,對縣域產業學院教師完成的技術服務和職業培訓等工作按上浮10%的標準計入工作量;三是職務職稱晉升傾斜,在縣域產業學院工作的學校中層干部同等條件下優先晉升,一般管理人員工作達到規定時間無須競聘而直接晉升職級,教師完成規定教學工作量在職稱評審中可頂替一篇核心論文;四是多方強化保障,設立校區管理辦公室,不斷改進縣域產業學院的基礎設施、教學條件和生活保障。
(作者系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院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20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