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陳欣然 通訊員 李夢楚)周末,天津市津南區海棠街道品尚花園社區,一場面對社區居民的法律咨詢活動正在進行。“我租住的房屋,房東忽然將房子出售了,我該怎么辦?”“如果有人高空拋物砸到人,該怎么追責?”……面對五花八門的問題,南開大學法律援助協會的大學生們一一認真解答,專業細致的講解讓居民們紛紛豎起大拇指。
這樣的普法宣講和法律援助活動,協會已開展了22年。
2003年,南開大學法學院師生懷著“知中國,服務中國”的信念,走進天津市南開區嘉陵北里社區,建立了第一家社區服務基地。從最初的“擺攤”解決鄰里糾紛,到如今覆蓋津南區、河西區、薊州區10余個社區和村鎮的法律咨詢和普法宣講活動,他們將法學課堂延伸到千家萬戶,為眾多居民排憂解難。
協會學生負責人、法學院2021級學生張星冉至今仍記得,在一次社區法律援助活動中,一名居民神色焦慮地來到咨詢點,講述了自己最近的遭遇——房東單方面毀約,要求提前收回租住房屋并拒絕退還剩余租金和押金。
面對這一情況,張星冉和小伙伴們仔細研讀租房合同,逐字逐句分析條款。之后,當事人用協會制作的法律意見書與房東交涉,使糾紛得以成功解決。
協會每一份意見書的誕生,都有著嚴謹的規程——“三級審核+案例檢索”。每當有人求助協會時,團隊會先用標準化案情信息統計表細致收集案件線索,低年級志愿者負責整理案情,并依據法律條文、案例分析,結合當事人情況起草初稿。接著,高年級志愿者對照類案大數據修正法律適用,仔細審核意見書細節;會長審核語言的通俗性,必要時會咨詢教師,確保意見書的專業性。之后,他們定期回訪當事人,了解法律意見的落實情況,整理共性問題并向相關社區、部門反饋。
一路走來,協會為每一名當事人驅散法律迷霧,讓每一名受助者感受到法律的溫度。“實踐育人與專業育人實現了有機結合,畢業后他們中有人進入法檢系統工作,有人選擇扎根基層,有人赴西部支教……在不同的崗位上繼續發光發熱。”社團指導教師、南開大學法學院團委書記周敬文說。
《中國教育報》2025年06月09日 第0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