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特走秀、現代街舞、民樂演奏、戲劇表演輪番上演,吸引眾多市民游客駐足觀看……江蘇模特藝術學校用一場場精彩紛呈的藝術活動,為徐州文旅交上了一份亮眼答卷。
近年來,為創新人才培養,打破產教壁壘,服務地方經濟,江蘇模特藝術學校與徐州市泉山區文體旅局開展共建,就文化旅游交流、非遺項目傳承、人才培養等進行密切交流合作,學校所在街區面貌煥然一新,成為城市文旅新名片。
徐州市王陵路東起彭城路,西至永安廣場,是一條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街。江蘇模特藝術學校就坐落于此。
校地共建以來,每逢“五一”“十一”等重要節假日,學校將學生實訓與城市文旅需求結合,打造“沿街舞臺”,學校北廣場化身燈火璀璨的露天劇場,學生參與王陵路露天演出、云龍公園文化惠民活動,課堂延伸到了城市公共空間。
該校旅游系主任李楠介紹,學校結合徐州市文旅資源,打造“校區、街區、景區”三級實訓體系,為學生提供難度階梯式遞增的真實場景實踐機會,避免學生走出校園直接走上崗位后無所適從。真刀真槍的實踐課堂,也讓教師更加注重從單向知識傳播轉向產教協同育人。
立足當地的文化特點,學校也頻頻“出招”。江蘇梆子曾遭遇演員“青黃不接”的困境,如今得益于學校與江蘇省梆子劇團開展的訂單式聯合培養,國家非遺項目江蘇梆子傳承人燕凌每周來到梆子班,從身段、唱腔到舞臺表現力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專業指導,學生畢業后可以直接進入劇團走上演藝道路。
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互動,在徐州形成良性循環。學校通過文旅活動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而城市發展又為職教生提供更廣闊的舞臺。
“關上門培養不出好演員,只有直面觀眾才能錘煉學生的表演自信。我們的學生不僅要在教室里學,更要在真實的舞臺和市場中練。”學校校長李樂介紹,所有參演節目均經過行業專家指導,部分作品更是與本地文旅企業合作打造,這種“教學場景即文旅場景”的實踐,讓職教資源深度融入城市肌理。
去年,學校深度挖掘徐州作為“兩漢文化發祥地”的歷史文化基因,啟動《千年古街王陵路》實景劇編排并完成初稿,并將以現代藝術手段進行編創演繹,為打造王陵路文化街區做好文化與藝術鋪墊。在江蘇模特藝術學校的持續助力下,王陵路正迅速崛起為徐州的“文藝新地標”,并帶動了整個街區業態的升級。
開展校地共建以來,泉山區文體旅局通過促進文旅企業與學校對接、推介非遺項目傳承人來校任教等形式,搭建合作平臺、拓展資源渠道。“江蘇模特藝術學校已經成為王陵路上的一個網紅打卡點,‘富國街品美食,王陵路賞藝術’正在成為徐州文旅的新名片。”泉山區文體旅局副局長郭峰說。
“我們的目標就是通過一所學校改變一個街區,在普通街區中挖掘更多文化資源,實現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服務地方經濟的美好愿景。”李樂表示,未來學校將繼續深化產教融合,策劃更多高品質藝術活動,打造更具影響力的城市IP。
《中國教育報》2025年06月13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