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我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其中的核心內容之一,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關注。今年非遺宣傳展示活動的主題是“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這一主題與學前教育中引入非遺文化的實踐不謀而合。幼兒作為文化傳承的接班人,恰是讓非遺永葆“青春”的希望所在。
非遺有民族記憶的“活化石”之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聯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承載著世代相傳的智慧。幼兒對世界充滿好奇,以游戲、體驗為核心的非遺課程,能將抽象的文化符號轉化為具象的感知。無論是彝繡制品欣賞、苗族銀飾設計,還是剪紙技藝實踐、皮影戲表演,教師通過創設互動式環境、實施多感官教學,都有助于在幼兒心中播下非遺傳承的種子。這種早期的文化浸潤,不僅能喚醒幼兒對本土文化的興趣,更能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其文化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
2024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指出,我國非遺資源總量近87萬項,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其中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557項(包含3610個子項);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位居世界第一。如此龐大的非遺資源寶庫,為學前教育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資源。幼兒園可根據地域特色與幼兒興趣,從中篩選出適合的非遺項目,將其巧妙融入日常教學。比如,在擁有豐富民間音樂資源的地區,幼兒園可以引入傳統童謠、民間戲曲等,讓幼兒在節奏與韻律中感受音樂之美;在民間手工藝發達的地方,幼兒園可以組織幼兒參與剪紙、陶藝等活動,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與創造力。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部分幼兒園對非遺的理解還停留在表面,許多教師自身對非遺的了解有限,難以準確、生動地向幼兒講述相關知識,缺乏引導幼兒深入探索非遺的意識與行動。這就需要下功夫整合非遺資源,積極與當地非遺傳承人、文化機構等開展有效合作,獲取專業的指導;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與認知水平,分階段、分層次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精心設計系統、科學的非遺課程;加強家、園、社協同聯動,通過舉辦親子活動、社區展覽等,營造濃厚的非遺傳承氛圍,促進非遺教育體系化、常態化。
當非遺在學前教育生根發芽,幼兒收獲的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更是創造力、審美力等綜合素養的提升。這些在非遺滋養下成長的孩子,未來會帶著文化基因,活躍在各個領域。他們或許能成為非遺技藝的新一代傳承人,以創新的方式讓古老技藝煥發新生;或許能在文化研究、藝術創作中,汲取非遺帶來的靈感,講好中國故事;又或許能將非遺中蘊含的工匠精神,融入科技研究、社會建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力量。
期待在不久的將來,非遺傳承的種子能在越來越多的幼兒園開花結果,成為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文化紐帶,伴隨一代又一代幼兒茁壯成長,書寫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新篇章。
《中國教育報》2025年06月15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