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人才缺口已然凸顯”,這一現實已成為行業共識。
近日,在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低空經濟安全體系設計”專題論壇現場,多位專家表示,細分方向培養行業急需人才,將成為低空經濟相關學科專業發展的新趨勢。
“當前,低空領域的技術人才主要來自航空航天、機械工程、電氣工程等傳統專業,進入低空行業后往往還需要較長時間的定向培訓。”空中交通管理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張明偉說。多位專家也呼吁高校積極調整專業設置,探索低空經濟人才培養新模式,培養具有科技創新能力、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無安全,不低空。隨著低空經濟的發展,同一城市在空飛行量將快速從百架次向千架次、萬架次躍升,大流量、高密度的低空飛行涉及航路規劃、通信設施、智能互聯、低空監管等。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無人系統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李新軍看來,目前低空經濟發展對低空飛行控制、空管通信人才的需求極為迫切。
“社會治理、物流配送、娛樂消費等低空經濟代表場景迎來規模化發展,而低空飛行的專業管理服務能力決定了行業發展上限。”在張明偉梳理的低空經濟產業鏈圖景中,包含低空基礎設施、低空飛行器制造、低空飛行管控、低空運營服務等環節,各環節所涉及的專業人才各有不同,能力要求亦不同。
“此外,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低空智能網聯、信息安全、數據軟件及算力開發等也需要大量人才。”張明偉補充道,“航空+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是低空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帶來的新需求。
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多家知名高校紛紛開設低空技術與工程相關專業,加大為行業輸送人才的力度。新增本科專業的高校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等。清華大學、重慶大學、南開大學等公布新增博士學位授予點。
就細分方向培養低空人才,各高校已有行動。如北京郵電大學依托信息與通信工程等國家級一流學科優勢,側重培養低空通信、安全管控方面人才;西北工業大學基于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工程力學等多個國家一流學科與專業,聚焦培養低空飛行器設計、立體交通飛行控制等方面人才;電子科技大學的研修班則融合“技術+管理+投資”知識,培養復合型運營人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提交關于增設“航空氣象科學與工程”本科新專業的相關材料,探索低空氣象人才培養路徑。
記者了解到,近期多所高校與企業達成相關合作,共同開展科研項目、學科建設及定向人才培養。其中,清華大學與億航智能宣布共建低空航空技術聯合研究院,東北農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及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與北大荒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聯合發起“全國低空經濟無人機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
采訪中,多位專家表示,無論是“微專業”的短期技能補充,還是本科的系統培養,各高校要有針對性、有方向地結合學校學科優勢、技術特長與特色應用場景來培養人才,這將為低空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26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