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一些學校仍面臨著創新人才培養的諸多瓶頸:知識碎片化傳授削弱了學生系統思維的養成;學科壁壘制約了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使知識難以有效遷移至真實、動態的情境。直面這些核心挑戰,山東省青島實驗初中教育集團將學科融合作為關鍵支點,探索出了一條“學段貫通、學科融合、資源聯動”的創新人才培養路徑。
重構課程圖譜,鍛造學科融合強效“主引擎”。學科融合并非簡單的知識疊加,而是通過真實項目驅動,打破學科壁壘,讓不同學科的知識產生化學反應。我們通過構建科學高效的學科融合培養體系,為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例如,學校研發“生態治理”“智能運動”“海洋探索”等主題課程群,將教室轉變為解決問題的“實驗場”。以“智能運動裝備研發”項目為例,學生可綜合運用物理、數學、化學、信息技術等多學科知識,在跨學科團隊協作中整合專業優勢,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發展系統思維。這改變了知識單向傳遞的傳統方式,確立起學生在學習與創新實踐中的主體地位。
AI深度賦能,繪制學科融合精準“導航圖”。AI技術的深度應用,讓學科融合培養體系更精準科學。我們利用智能教研平臺構建跨學段知識系統,精準把握小學、初中核心概念的銜接點,確保學科融合在不同學段的連貫性和遞進性。在項目設計、精準化評價等多個環節,AI工具成為教師的得力助手。教師輸入教學目標和學生學情,AI即可輔助生成邏輯嚴謹、層次分明的跨學科任務鏈,項目設計更具挑戰性。通過教學行為分析系統等多元評價體系,教師可實時捕捉課堂中的思維火花,為開展個性化指導提供數據支撐,實現對每個學生學習情況的精準把控,便于將項目成果、跨學科應用能力納入學生綜合評價,形成“教學—實踐—評估”循環,讓創新人才培養路徑清晰可循。
貫通多元資源,筑牢學科融合協同“保障網”。用學科融合推動創新人才培養,離不開完善的資源保障和機制建設。集團內部確立“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架構,實行“需求導向—雙向選擇—動態評估”機制,實現教師資源跨校精準調配。集團啟動“青苗工程”,通過師徒結對、“老帶新”項目攻堅組等方式,引導教師深入探索大單元及學歷案設計,深度參與課程研發與項目化教學實踐,系統性提升學科融合的教學能力,筑牢人才培養根基。同時,集團以“雙月論壇”等教研平臺為抓手,聚焦“跨學科設計”等教學難點開展深入研討,建立起12個學科研發中心,孵化了28項教改項目,推動成果資源庫集團內共享,有效支撐校本課程開發。學校還與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建立教研共同體,高校專家與中小學教師共同開發跨學段課程,形成“理論研修—技術實訓—課例開發—迭代優化”的閉環培養鏈。
經過實踐探索,青島實驗初中教育集團的學科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成效顯著。2025年,集團憑借跨學科航天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獲評“山東省航空特色學校”,并被授予“山東天文學會天文科普教育基地”榮譽稱號。2024年以來,集團學生在各級科技賽事中獲獎逾百項,教師教學競賽獲獎達90余人次。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學科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完善培養體系,讓更多創新的種子生根發芽,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系山東省青島實驗初中教育集團總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08月15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