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謝家灣學校豐都幸福小學老師與學生們課間交流。 學校供圖
“以前為了讀融智學校,全家想盡辦法進城買房,現在家門口就有好學校了。”家住重慶市豐都縣雙路鎮的村民孫琳感慨。2024年,孫琳所在鎮上的雙路中學成為融智教育集團的一個校區,給附近村民的子女入學帶來了紅利。
這是重慶豐都近年來踐行集團化辦學的縮影。地處長江三峽庫區腹地的重慶豐都,教育一度深陷生源留住難、示范引領難、發展帶動難、口碑提升難“四難”困境。
2022年,新一屆縣委、縣政府班子提出“小財政也可辦大教育”,將集團化辦學作為全縣的“一號工程”,實施“戰略共謀、校地共建、結對共享、校際共融”四大工程,堅持領導力量、資金撥付、土地使用、人員保障、政策支持“五個優先”,保證“一年引進一優質學校或戰略合作伙伴”。
就在同年9月1日,重慶謝家灣學校豐都幸福小學迎來首批467名新生。豐都教育開啟了“幸福時刻”。幸福小學積極融入謝家灣教育集團一體化發展格局,總校14人常駐豐都,全校教師均在總校駐校研修1—3個月,逐步形成現代化學校治理模型。
2023年3月14日,豐都縣人民政府與重慶育才中學簽訂合作辦學協議。就在同一天、同一個地方,雙方達成緊密型幫扶豐都中學合作協議。
對于謝家灣學校、重慶育才中學等縣外標桿校,豐都賦予其獨立的人事權、管理權、經濟權、評價權、報告權五大“特權”。總校派駐以校長為代表的管理團隊、教研組長為代表的教師團隊,沿用總校辦學理念、學校文化、管理模式、課程體系等,著力打造特色優質引領型學校。
為做好豐都教育的頂層設計,2023年9月,豐都縣與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簽訂《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協議》,聘請教育發展顧問,為全縣教育發展規劃、教育教研科研等提供方向引領、過程指導和資源支持。
如何讓主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在全域“動”起來?豐都探索全域教共體辦學模式,分學段組建17個教育集團,每個集團按照“1+1+N”的體系構建,即1個縣外的標桿校、1個縣內的集團總校、N個縣內的成員校,覆蓋了全縣所有的學校。
名校引領、開門引智、內生引力“三駕馬車”同向發力,推進有機制、資金有保障、考核有辦法、運行有閉環“四大體系”架梁立柱,全縣聯動、城鄉互動,初步形成12年“家門口”優質教育體系,留豐就讀人數比例從2020年的89.9%躍升至2024年的98.7%。
在規模擴張的基礎上,豐都縣的教育集團化走向迭代升級,實現“生態重塑”。一方面,豐都持續推進跨學段的縱向貫通集團化實踐。以豐都中學、豐都二中、實驗中學為龍頭總校的幼小初高一體化辦學集團,構建立體化的育人體系。
豐都二中通過“幼小初高”縱向一體化集團辦學模式,突破了學段壁壘,構建貫通式育人體系。2025年,該校學生馮蘇莉成功考入北京大學。“從義務教育階段到高中,依托集團‘育苗—培植—拔尖’貫通培養體系,馮蘇莉在筑牢知識基礎的同時,獲得了貫穿學段的個性化成長路徑支持。一體化集團辦學核心優勢,為農村娃多元成才開辟了廣闊的空間。”該生班主任周淑文向記者介紹。
另一方面,豐都集團化辦學注重從“輸血”幫扶到“造血”共生,既保持核心校的引領力,又激發成員校的創造力。豐都以集團為單元,建立評先評優、職稱評聘、干部選用傾斜政策,支持集團內部教師輪崗“走教”,農村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占比達到30%以上。建立“1+3+X”教研網格管理機制,實施集團成員學校捆綁考核,圍繞綜合管理、教師交流、教育科研等方面開展多維評價。
“經過集團辦學的探索實踐,全縣教師綜合素養和教育質量明顯提升,去年全市的教育滿意度排名,豐都在全市43個單元中躍升31個位次,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我們信心百倍。”豐都縣委教育工委書記、縣教委主任代海門說。
《中國教育報》2025年08月23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