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表上的每天一節體育課只是起點而非終點
新學期即將開學之際,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體育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每天開設1節體育課”“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不低于2小時”“嚴禁‘拖堂’擠占學生課間時間”等硬性要求,引發關注。
開學起步就抓體育課,廣西中小學體育工作的新標準落地后,意味著學校每周體育課總量將達到5節。同時,學校還要探索實施上午、下午各開展一次不少于30分鐘的大課間體育活動,并保障課間休息15分鐘。這一政策不僅是越來越重視學生體質健康的生動體現,更是對教育本質的回歸——體育不僅是強健體魄的手段,更是塑造人格、錘煉意志、培養抗壓能力的重要途徑。
讓體育課“天天見”,成為每天的必修課,也是對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理念的制度呼應。一段時間以來,體育課的位置頗為尷尬。雖然“健康第一”已成人們共識,但體育課在中小學教育中還是常被視為“副科”,部分學校為追求升學率,隨意擠占體育課,導致學生運動時間不足,從而影響身心健康和學習效果。隨著“小胖墩”“小眼鏡”的逐漸增多,廣大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引發社會關注,從國家到地方紛紛出臺多項政策糾偏,從“課間十分鐘”“每天不少于30分鐘體育大課間”到“每天一節體育課”等舉措應運而生,一些地區還通過延長課間、體育比賽進校園等方式增加體育運動時間,不斷提升對體育課的重視程度。
把體育課作為開學季的重要一課,有助于促進全社會教育觀念的轉變。事實上,體育課不止于強身健體。體育對人格塑造、抗壓能力培養的作用已得到科學驗證。廣西在不增加課時總量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安排體育課,以不容回避的剛性方式,重申了體育在教育體系中的應有價值。作為學生集體生活的一項制度,體育課自帶氛圍感,在促進團隊融入、培養社交能力等方面,具有一般的鍛煉難以代替的重要功能。正如體育不是靠突擊就能短期出成績的,體育課的價值被社會充分認識也需要一個過程,在持之以恒中扭轉根深蒂固的“重文化、輕體育”的教育傾向。廣西提出的“三大球必修”“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入”等要求,既注重運動技能培養,又融入文化認同教育;而“體育選項走班制”“俱樂部制”等創新模式,則通過興趣引導激發學生參與熱情。
不可忽視的是,課表上的每天一節體育課只是起點而非終點。盡管廣西提出“壓減超標文化課課時”“多渠道補充師資”“利用天臺走廊打造迷你運動場”等解決方案,體現了政策的前瞻性,但各地情況不盡相同,許多中小學尤其是農村和薄弱學校,本就面臨體育教師編制不足、專業能力參差不齊、運動場地有限等問題,短期內難以得到徹底解決。因此,不僅要關注“上多少”體育課,更要關注“上得怎么樣”,合理安排運動負荷和練習密度,杜絕“放羊課”、碎片化教學,禁止“說教課”“表演課”和“不出汗”的體育課,激發學生上好體育課的熱情。
體育課“天天見”只是邁出回歸教育本質的第一步,還需要社會各方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后半篇文章”。各地應同步加大體育經費投入,優化師資招聘與培訓機制,探索校際資源共享、社會體育力量進校園等多元途徑,才能真正讓每節體育課“有質有量”。
(作者系江蘇省鎮江市教育工會主席)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01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