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人才是數字產業集群發展的“第一資源”,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國先進數字產業集群在全球產業鏈體系中的話語權。當前,對于高校來說,需要完善人才梯隊培養體系、深化人才激勵機制改革、健全數字人才評價制度,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提供人才支撐。
完善人才梯隊培養體系
培養戰略科學家。一是堅持戰略標準。超前布局,以更高遠的歷史站位、更寬廣的國際視野、更深邃的戰略眼光,對數字經濟領域人才培養作出總體部署和戰略設計。二是堅持實踐標準。在數字產業科技重大任務擔綱領銜者中發現和培養更多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三是堅持國際標準。選派有潛力的科研人才、懂技術的管理人才參與戰略科學家牽頭的國際團隊,以提升其戰略眼光與創新思維,助力其逐步成長為引領時代潮流、準確把握產業戰略方向的科學家。
培養領軍人才。一是通過打造一流創新團隊培養領軍人才。發揮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國家隊的作用,圍繞戰略性數字產業集群核心領域,形成一流創新團隊,組織產學研協同攻關,不斷提升人才本領。二是通過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培養領軍人才。梳理數字技術圖譜,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跨體制調集人才,建立攻關人才特殊調配機制,打破產業、區域、行政壁壘,形成能力互補優勢,在加快技術攻關突破的同時,讓人才錘煉意志、提升能力。
培養卓越工程師。一是構建人才培養生態。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將教學內容與數字產業集群發展實際需求精準對接,形成互相反饋、互為參照的人才培養生態。二是完善數字產業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體系。依托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以數字產業集群為試點示范,探索形成覆蓋招生、課程、實踐、評價等環節的全過程、全鏈條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體系。三是常態化開展工程技術知識更新。組織實施知識更新工程高級研修項目,探索創新知識學習形式,鼓勵數字產業領域工程師終身學習。
培養高技能人才。一是組建創新工作室。依托產業學院,以校中廠、廠中校等方式,優先支持參與數字產業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的高技能人才領銜創建技能大師工作室、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二是探索創新培訓模式。鼓勵開放式培訓高技能人才,實施“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以及企業點單、學校接單、政府買單的“三單式”學徒制培訓模式。三是常態化開展繼續教育培訓。探索設立高技能人才繼續教育培訓基地,促進高技能人才知識更新與技術創新、工藝改造、產業優化升級等要求相適應。
深化人才激勵機制改革
深化用人授權機制改革。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制,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松綁。下放數字產業集群選才、用才自主權:大膽使用青年人才,放開視野選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對高層次人才不求全責備,允許失敗、寬容失敗。發揮用人主體主觀能動性,實現有效自我約束并建立外部監督機制,確保權限下放接得住、用得好。
深化科技項目研發經費管理改革。推動人才研究經費管理與國際接軌,按照國際標準進行穩定資助。對于財政支持的數字產業集群科研項目,探索擴大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范圍,讓人才能夠充分投入項目研究。
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允許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享有更大自主權。允許相關國有企業以創新創造為導向,在科研人員中開展多種形式的中長期激勵。
深化人才薪酬職稱制度改革。在薪酬待遇等方面參照國際通行標準給予特殊保障,或按照“一人一策、一事一議”原則處理。集群內國有企業全職引進高層次人才,薪酬不受企業工資總額限制。開展數字產業職稱專項評審,采取單獨制定評價標準、單獨組建評委會、單獨組織評審等措施,暢通人才職稱評審綠色通道。
健全數字人才評價制度
推進科研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創新。在數字產業領域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完善科研任務“揭榜掛帥”“賽馬”制度,實行目標導向的“軍令狀”制度。基礎前沿研究突出原創導向,適當延長人才評價考核周期;應用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評價突出市場導向,著眼能力和業績。
健全高技能人才評價制度。健全以職業資格評價與工作業績為重點的、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和職業道德養成的高技能數字人才評價制度。探索引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數字職業技能證書,促進證書的國際互認。構建高技能人才評價質量監督體系,加強技能人才評價質量督導和監督管理,切實保障評價認定結果的科學性、公平性和權威性。
(作者陳濤系貴州省數字經濟實驗室執行副主任,王鵬系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東數西算’工程背景下西部數字產業集群創新發展的機制與路徑研究”[24XJY007]階段性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10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