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
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是廈門市的中心城區,現有常住人口106.4萬,約占全市20%;土地面積84平方公里,占全市4.94%;下轄10個街道、98個社區,是金磚廈門會晤、金雞電影節、“九八”投洽會(金鑰匙)、廈門國際馬拉松金牌賽事等重要活動的主要舉辦地,可謂“四金之地”。2023年財政總收入410.12億元,連續8年穩居全省各縣(市、區)第一。
轄區內義務教育資源豐富,現有義務教育學校(含完中)74所、特殊教育學校2所,義務教育在校生數13.3萬,占全市22.48%;近10年來,轄區內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以年均近4000人的速度持續增長。
二、創建舉措及成效
區委、區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創建工作,挖掘中國少先隊隊歌發祥地等思政課資源,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構建更高品質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先后被確認為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地區、福建省教育強區、首批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福建省教育工作先進區;2022年被教育部確定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區;2023年通過市級核查;2024年3月接受省級督導評估。
切實把教育作為最重要的民生,做到“三個堅持”
堅持黨的領導。區委區政府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成立以區委書記為組長的區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各部門為教育發展提供保障和支持,構建“1+1+N”全域協同辦教育的工作格局。區委常委會、區政府常務會定期研究推進教育工作,區人大就教育發展開展專項調研,區政協就教育資源均衡配置進行專門協商;區政府建立“周調度、月匯總、季分析”常態化教育工作機制。區四套班子主要領導、分管領導通過掛鉤學校,著力解決創建難題。
堅持系統謀劃。加強全區教育工作的系統謀劃、布局統籌,增強核心競爭力。制定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創建規劃,召開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大會,出臺《思明區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以“六大行動二十二項工程”系統推進創建工作,部門各司其職、協同發力,匯聚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合力。
堅持強化引領。落實學校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穩步實施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實施“一校一品”黨建品牌培育,以黨建引領各項教育教學工作,2所學校黨建品牌入選市教育系統“十佳黨建品牌”,6個學校黨組織被評為市城市黨建學院實訓基地。
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做到“三個優先”
教育投入優先保障。堅持把教育經費作為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予以優先保障,依法保障教育經費投入“兩個只增不減”。近三年教育經費總投入112.04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和各學段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均逐年增長。其中,2022年區教育總投入達到37.4億,同比2021年34.03億增幅9.9%,2023年區教育總投入高達40.61億元。
教育建設優先推進。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將部分商業、住宅用地調整為教育用地,優先保障學校建設,緩解區域內學位結構性問題;在片區改造中做到教育先行,投入近3億建設5個中小學幼兒園過渡校區。“十四五”期間義務教育新改擴建項目達到31個,可新增學位30620個。
教育難題優先破解。以提升百姓的教育獲得感為目標,實施“東部新城區質量提升、中部優質區學位擴容、西部老城區校舍改造”。一是實施優質教育資源進東部。引入4所市屬校合作辦學,5所區屬優質校開辦分校區、合作校,輻射引領思明東部教育質量提升。二是推動中部城區優質學校學位擴容,騰挪2所高中、擴建3所學校、建設6所高科技預制學校。三是西部老城區校舍改造。近三年,統籌資金2.41億元,優化56所學校辦學條件,完善12所學校運動場館,打造15個“空中運動場”,區屬公辦學校“空調全覆蓋”。
切實把減負增效落到實處,做到“三個抓實”
抓實“雙減”工作。持續推進“校本作業”先行先試,3所學校案例入選省典型案例;課后服務學校參與率100%,“2+3”課后服務全覆蓋,“一校一策”增強課后服務吸引力;校外培訓治理經驗多次入選教育部、省“雙減”工作典型案例;“雙減”督導案例在教育部網站推廣,在省市評選中屢屢獲獎。
抓實智慧賦能。持續推進智慧校園建設,2020年被認定為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2023年入選福建省首批“智慧教育試點區”,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新教育生態。3所學校獲評國家級特色學校,4個省市課題立項,86份師生作品在國家、省級獲獎。
抓實特色帶動。以創建特色品牌探索學校發展新路徑,打造特色發展示范校、建設校30所;以共同體辦學激發優質資源新增量,組建14個教育共同體,覆蓋44所學校,《現代教育報》專題報道此創新做法;以成果培育建設教育科研新平臺,近年立項的國家級課題3項、省級107項、市級149項;獲教學成果獎國家級7項、省級26項、市級57項。
切實把牢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深化五育并舉
思政引領成效凸顯。強化思政課建設。選聘校外思政輔導員159名,簽約137處思政課教學實踐基地;推進與高校共建,成立“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研究中心”,打造8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逐步形成“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深化德育內涵。用足“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發祥地”等紅色資源,打造紅色研學課程。
教育質量穩步提升。開齊開足開好國家、地方、校本課程,教育質量監測結果顯示區教育質量穩定處于學業成績高、校間差異小的良好狀況,各項指標穩居省市前列。2023年1項科技課題成為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4項優秀課題中唯一的一個義務教育研究項目,學生在各類科技類競賽中獲國家級獎項204個,省級473個,市級1843個。
藝體育人強體潤心。打造體教融合示范校、建設校,區青少年學生組在2023年市運會上獲得金牌354枚,金牌數、獎牌數、團體總分均位居全市第一。
勞育心育益體健心。勞動教育深度融入課程、校園文化。全市率先跨區建設勞動實踐基地,全省首發區勞動教育清單,勞動教育案例入選《福建中考報告2023》,9所學校入選福建省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特色項目。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建設,現有1所國家級、7所省級、26所市級特色學校、達標學校。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