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陜西省西京學院將“熱愛、做透、準確、創新”為主要特征的“匠心精神”,以及“運動美、藝術美、勞動美、創造美”為主要內容的“藝術素養”教育,融入校園文化的精神內核之中,逐步形成了“匠心精神+藝術素養”的人才培養特色,為學校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內涵,也為培養更多具有高尚情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西京學院南門
優化教育頂層設計 多維發展育人才
“剛進校時,我只想著把專業知識學好,但隨著在校3年的學習生活,我逐漸認識到大學其實是一個多維發展的平臺,需要珍惜機會,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能力。”會計學院會計專業學生肖涵,如今已對“匠心精神”有了自己的理解,“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自律是必不可少的,不能眼高手低。要滿懷熱愛,做對、做透眼前的每一件的小事,就是不平凡。”
該校注重的多元化培養模式,不僅貫穿于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更滲透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學生的價值觀、審美觀和職業觀,促使學生的思想視野更加開闊,行動步伐更加堅定有力。
在進行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時,學校重點優化體美勞教育頂層設計,整合校內外資源配置,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探索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知識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相互貫通、相互促進的一體化育人體系。通過打造“匠心精神+藝術素養”為內核的人才培養特色,著力厚植學生敬業奉獻的職業價值認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以及追求卓越的職業精神。
近3年,工程類專業學生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中獲省級以上獲獎91項,學生競賽成績在“2018—2022 年全國民辦及獨立學院大學生競賽榜單”中位列全國第7名,13名學生的美育作品入選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師生踐行匠心理念 碩果累累展風采
在西京學院,匠心精神與藝術素養不僅僅是一種教育理念,更是一種行動指南。面對競賽場上的重重挑戰,“挑戰杯”主體賽國賽銀獎獲獎學生、電子信息學院人工智能專業雷澤灝同學分享道,“除了研究項目本身,團隊在其他環節也是精益求精,大到文本設計和路演展示,小到語言表達和儀態著裝,團隊致力于在每一個細節上都做到極致。”
作為指導教師,該校教師劉哲多次帶領學生前往企業實地調研,深入行業一線。他認為,競賽的核心在于引導學生從實際問題或科技前沿問題出發,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進而培養他們的綜合分析能力與創新精神,“最終,學生們在賽場上呈現了精彩與激情,充滿創新與應用價值的成果,正是對匠心精神最生動的詮釋。”
學生的努力是向上生長,而教師的指導則是向下扎根。教師將“熱愛、做透、準確、創新”的匠心精神融入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不斷打開腦洞,在備課、授課、備賽階段反復推敲打磨。
電子信息學院教師霍小平在應用化學專業教學與科研一線一干就是14年。他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團隊合作精神,帶領學生團隊在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重點賽事中屢獲佳績。除了在課堂上傳授知識,霍小平還經常在課余時間與學生交流談心,用自身經歷激勵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追求卓越。這種亦師亦友的關系,不僅讓學生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也為他們的成長道路注入了更多的正能量。
霍小平(中)帶領學生參加專業比賽
扎根藝術教育傳統 培育新時代創新人才
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兼具工程技術能力和藝術審美修養的應用型人才,在培養學生心懷匠心的同時,學校同樣注重學生審美能力、創新思維和職業素養的培養,讓學生在藝術的滋養與浸潤中涵養品格、塑造心靈、完善人格。
在這條進階路上,學校推動體美勞教育深度互動融合,實施體育教育數智評價改革,豐富美育教育載體,完善勞動教育實踐教學體系;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致力于通過藝術教育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同時,學校將體美勞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在教育教學全過程中踐行“匠心精神+藝術素養”的人才培養理念,促進學生優勢發展。在課程設置上,學校開設了藝術類公共課程,采用藝術基礎知識及專業學習+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培養的模式。
此外,每學年舉辦多次內容豐富多樣的藝術素養活動,涵蓋音樂、繪畫、文化禮儀等領域。“西京的藝術教育是有深厚傳統的,從建校之初就重視學生文藝團體建設和課程教學的創新,再結合‘匠心精神+藝術素養’的人才培養特色,藝術已經深深融入每個西京師生的血脈之中”,設計藝術學院教師劉靜說。
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
30多年來,西京學院在“匠心精神+藝術素養”的教學理念下,用浸潤式的教育方式,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為陜西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一大批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的行業應用型人才。
“匠心是初心,是對熱愛的堅守和對浮躁的拒絕;是追求至精至善,將每個細節做到極致的執著與專注。只有守住初心,我們才能保持學習的熱情和動力,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曾獲得第十屆中國研究生未來飛行器創新大賽三等獎的計算機學院計算機技術專業學生王碩哲說。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