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漢平原的教育沃土上,有這樣一位深耕杏壇30余載的躬行者:從一線語文教師到市級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從三尺講臺到學校管理崗位,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研訓并舉”為路徑,帶領團隊探索教師專業發展的創新實踐。她就是湖北省潛江市曹禺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袁伶俐,用智慧與情懷書寫著新時代教育管理者的擔當答卷。
師德為基:以文化人潤無聲
“像樹一樣,不負雨露陽光”——這是曹禺小學的校園精神,也是袁伶俐治校的核心理念。她深知,教師隊伍的師德建設是學校發展的根脈。
依托“曹禺文化”,袁伶俐提出“曹小追夢人”教師文化品牌,倡導“以文化人、以德樹人”的辦學宗旨,創建清廉學校。每周清廉故事宣講、每月“好老師故事會”、年度師德考核……一系列活動讓愛崗敬業成為教師的行動自覺。
教師謝申扎根畢業班6年,手寫千份個性化訓練題,助力數學學科質量躍居全市前列;教師倪茂姣孝老愛親的事跡感動潛江,錦旗與教育局表彰見證了她的雙重擔當;市十佳教師龔雙姑以“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的精神,帶領校級道德與法治學科工作室研精覃思。
袁伶俐說:“好老師是一束光,既照亮學生,也點亮同行者。” 她常與教師談心,解決實際困難,一句“學校是家,你們是家人”讓團隊凝聚力倍增。
教師辯論賽
學科為帆:深耕教研攀高峰
教學是立校之本,袁伶俐以學科建設為引擎,推動教師從經驗型向研究型蛻變。
每周學科教研雷打不動,5年累計開展千余場活動。大單元教學改革、集體備課、同課異構……教師在深耕課堂中重構知識體系。每月主題教研更是亮點紛呈。新教師“上崗課”各展風采,青年教師“比武課”盡顯才華,骨干教師“示范課”傳授經驗,家長開放周架起家校共育橋梁。
聽評課活動
學校成立語文、數學等5個校級名師工作室,與市級工作室聯動,形成以點帶面的輻射效應。每月研討課、讀書沙龍、跨校交流,讓教師在碰撞中突破瓶頸。工作室還與教聯體學校開展交流研討活動,實現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學校成立各學科中心教研組,專注于各學科內部的深層次問題探討。這種團隊模式有助于激發教師的創新精神和教學熱情,為培養新一代學科帶頭人奠定基礎。
資源為翼:創新賦能謀特色
“舞臺是人人的舞臺”,袁伶俐善用資源搭建平臺,讓教師盡展才華。
為深化教育協同發展,袁伶俐組建“融合型教聯體”,吸納莫市小學和葛柘小學成為曹禺小學東校區,通過管理互通、師資共享、課程共建等措施實現一體化發展;另一方面,與張金小學、運糧湖小學等鄉村小學打造“協作型教聯體”,定期組織教學研討、名師團隊送教指導、學生研學互訪,形成名校引領、多元協作的共生格局。此外,還與武昌棋盤街小學、武漢市中華路小學以及武漢硚口區崇仁路小學等名校結對,定期開展教學互訪、名師講座、案例研討,讓教師“走出去”取經,“帶回來”實踐。
武漢市武昌區中華路小學送教到校
在袁伶俐打造的“青藍工作坊”中,青年教師正經歷著多維度的專業成長。在這個成長搖籃中,教師不僅保持每日線上打卡練習“三筆字”、即興寫作等傳統教學基本功的慣例,更創新性引入AI教學工具的學習與運用,助力教師掌握智能教育新技術。工作坊通過“每周一詩”誦讀專欄,記錄教師朗讀能力的蛻變歷程,同時每周撰寫一篇教育感悟推動教育經驗的深度沉淀。特別設立的“青年教師半月談”活動,則通過定期主題研討和讀書活動構建起思想碰撞的學術沙龍。《潛江教育》在系列專訪中多次報道了曹禺小學這種立體化培養模式。袁伶俐說:“教育的詩意,藏在教師的創新里。”
教師博客大賽、辯論賽、脫口秀、書法大賽、讀書分享……學校搭建各種平臺讓教師盡顯風采。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教師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他們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袁伶俐堅信:“教師的精彩,就是教育的精彩。”
30多年風雨兼程,袁伶俐以研訓并舉鑄就教師成長之路,以德藝兼修譜寫學校發展新篇。在曹禺小學,每一位教師都是追光者,而袁伶俐,正引領著他們走向更璀璨的教育星空。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