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青禾溯源”實踐隊前往“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江西省上饒市萬年縣,開展暑期大思政實踐活動。
本次實踐活動由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陸瑞旗帶隊,以農耕文明為主線,融合了歷史溯源、沉浸體驗與科技應用,讓青年學子行走于古老的遺址與現代的田野之間,深度感悟中華農耕文明的源遠流長與時代價值,更在心中種下端穩“中國飯碗”、服務鄉村振興的青春誓言。
實踐隊首先前往仙人洞與吊桶環遺址。據講解員介紹,萬年縣先民成功馴化了世界上第一棵栽培水稻,實證了贛鄱地區作為中國乃至世界稻作起源中心區的地位,萬年縣也因此被考古界公認為“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生動的解說,仿佛將隊員們帶回了原始“穴居”時代,篳路藍縷的先民智慧與開創文明的艱辛,深深烙印在每個人心中。隊員們站在這片曾出土了1.2萬年前水稻植硅石的土地上感慨道:“這小小的植硅石,將世界稻作起源向前推進了數千年!”
實踐隊員參觀萬年仙人洞遺址
在萬年縣稻作文化館,場館巧妙融合了萬年“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中國貢米之鄉”“中國優質淡水珍珠之鄉”等獨特的地域元素,以“萬物始發—精耕細作—稻香豐年—飄香萬年”為敘事脈絡,鮮活呈現了萬年縣從遠古起源到蓬勃發展的城市史詩。
隊員們不僅通過豐富的圖文影音深化認知,更在沉浸式4D影片《飛躍萬年》中,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稻作文明對中華乃至世界的深遠滋養。抽象而厚重的農耕文化,在這里變得可觸、可感、可共鳴,極大地增強了隊員們對中華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參觀結束后,學院院長陸瑞旗在現場為學生上了一堂思政課。他表示,本次實踐活動不僅是一次文化尋根之旅,更是一次生動的精神洗禮。學生能夠觸摸到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根基,也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守護國家糧食安全這份沉甸甸的時代責任。
實踐隊員參觀萬年縣稻作文化館
實踐隊還將課堂延伸到廣闊的稻田。在智慧建造與測繪學院專業教師藍善建的指導下,隊員劉金鑫熟練操作無人機,在田間地頭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礎數據采集。基于扎實的田野調查和技術實踐,團隊最終完成了稻田觀光塔的結構設計圖,紙上藍圖正逐步走向希望的田野。
現場,當地負責人向師生介紹了萬年稻作文化如何從古老傳承走向依靠科技驅動產業化發展的創新之路,展現了傳統產業在新時代煥發的勃勃生機。
在田間總結會上,師生圍繞“糧食安全”話題展開熱烈討論。學生表示,稻作文化已深深融入萬年縣的城市血脈與百姓生活,成為一張閃亮的國際文化名片。在科技引領下,江西稻作產業也正朝著高效、綠色、可持續方向加速轉型,成為支撐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帶隊教師勉勵學生,要充分發揮專業所長,將它們創新應用于農田建設、糧倉改造等具體實踐,把青春的智慧與汗水,盡情揮灑在服務國家糧食安全和鄉村振興的壯闊天地間。
實踐隊員參觀世界稻作文化公園
本次暑期大思政實踐活動,為學院學生投身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了堅定的信念與澎湃的動力。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