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兵(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黨委書記):
當前,中國正在著力化解由高等教育現代化的“追趕者”向“并肩者”跨越、向“領先者”邁進所引發的長期性、深層性的“大焦慮”;全球性新冠疫情又給我國的高等教育研究者、工作者,也包括廣大學生和家長帶來了新的群體性、階段性“小焦慮”,即大規模在線教育能否保障人才培養的質量?疫情期間,各高校慕課、臨時錄制、在線直播等齊上陣,不僅保證了正常的教學秩序,而且還保證了教師授課、學生聽課、考核考試、教學督導與評價等環節的有效實施。更為可喜的是,在線教學還提高了教師的信息化素養,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獲得感,促使高校依靠大數據更加精準有效地提升教學管理水平。可以說,在線教學能夠實現與課堂教學“實質等效”,也能有效推進打造本科教學“金課”目標的實現,確保人才培養質量。我們要在堅持和改進在線教學的過程中,逐步化解疫情之下人才培養質量的“小焦慮”。長遠看,這也有助于我們探索中國在全球高等教育領域的“范式改革”,化解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大焦慮”。
鐵錚(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之所以會產生焦慮,是因為不適應。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不能完全適應人類進步、時代發展和社會前進的需要,焦慮之下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上必須有大視野、大格局和大變革。大視野,是在全球視閾下謀劃中國高校的人才培養戰略。既要立足中國,也要眺望世界;既要有中國特色,也要瞄準世界一流;既要為祖國服務,又要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既要培養好中國學生,也要培養好外國留學生。大格局,是要全面系統、創新發展地構建中國高校的人才培養體系。對于培養對象,既要有專業上、學術上的要求,又要有思想上、政治上的考量;既要為其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又要訓練其較強的實踐能力;既要有相對明確的學科專業方向,又要有綜合全面的素質能力。大變革,是在守正的同時改革創新,積極探索新時代多主體、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培養的新模式。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有新思路、新方法、新技術、新路徑和新模式實現人才培養;要注重將最新、最前沿、最先進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引入人才培養。
劉長旭(北京師范大學黨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
克服壓力之下的焦慮,培養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擺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課題。一是辦學方向要明確。要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等教育“四個服務”的明確要求,在擔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任務上毫不動搖。二是社會心態要平和。社會各界都要以理性平和的心態,支持和參與高校的常態化改革,為高校聚精會神育英才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三是培養內涵要與時俱進。一方面,聚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需求,在引導學生做真學問、解決真問題中,造就其科學素養與家國情懷;另一方面,面對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安全問題,引導學生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培養其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和擔當精神。
于世潔(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新冠肺炎疫情給高等教育帶來了新的“焦慮”,是其對自身發展定位及其外部環境變化的一種審視。應努力探索走出“焦慮”的人才培養之路。一是差異化發展、突出特色優勢是地方大學人才培養的根本。學校以信息技術服務創新升級為目標,實現傳統學科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不斷拓展學科建設內涵。二是以學科建設促進創新型交叉人才培養。學校以信息類學科群建設為平臺,圍繞智能感知與裝備、智能控制、智能決策三個學科方向,努力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突出的高層次“人工智能+X”復合型人才。三是將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發展的落腳點。學校以學科發展促進專業建設上水平,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專業模塊大類,開展一系列人才培養模式試點改革。
胡連利(保定學院黨委書記):
教育評價是人才培養質量的燈塔。高等教育在目前分類評價的引導下,高校過度強調個性化教育,市場化泛化,造成了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混亂性。與高等教育其他領域改革相比,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并不能完全回應社會期待。作為教育部“十三五”產教融合工程項目試點高校的保定學院,構建了《應用型高校建設質量標準體系》,從學生的能力標準和終身教育的視角,審視人才培養問題,調整和改革專門化教育的模式和目標。通過跨專業課程模塊的設置給予學生更多個性化幫助,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提升學生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根”,在強調高校分類設置和市場評價引導的過程中,不同類型高校仍須堅守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標準。
《北京教育》雜志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