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劉盾 通訊員 張紫欣 漆小萍 何方)“深圳校區正式投入使用,意味著中山大學將辦學范圍從廣州、珠海擴展到深圳,‘三校區五校園’辦學格局正式形成,為中山大學未來百年發展奠定了重要戰略基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表示,深圳校區建設啟用,是中山大學面向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踐行高等教育“四為服務”的新體現,是中山大學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動力。
近日,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正式啟用。來自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智能工程學院等5個工科學院的2346名學生,已分批進駐校園。中山大學這個位于深圳光明新區的新校區將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承載中大“三校區五校園”辦學的雄心壯志,重點布局新工科、新醫科,集聚全球一流人才,著力服務國家戰略,注重內地和港澳青年人才的融合培養。
“現在深圳校區第一期工程已通過驗收,相關建筑已交付使用。隨著深圳校區正式啟用,中山大學扎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開啟了新篇章、新征程,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引領方面也將謀新事、開新局!”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表示,深圳校區的啟用等于確定了新的辦學格局。
據介紹,中山大學深圳校區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緊密契合深圳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未來產業發展和創新發展戰略進行學科布局。該校區已設立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深圳)、藥學院(深圳)等10個學院,現有生物科學、生態學、理論與應用力學等15個專業,涵蓋理、工、醫、農等學科門類,已全面招錄培養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根據城市和學校學科發展戰略需求高端引才。2016年以來,中山大學已成功舉辦四屆國際青年學者深圳論壇,吸引了全球近3000名青年學者參加。截至6月23日,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共引進各類人才749人,現已到崗471人。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以“輸出高水平創新人才、輸出高水平科技成果、輸出高水平研發機構”為指導,以“讓國家首先想到、讓社會首先想到、讓學界首先想到”作為評價標準,結合深圳產業、行業發展需求,注重科技成果轉化,與深圳當地高新技術企業合作,推動產學研協同發展。2017年以來,該校區科研經費總量已連續兩年實現翻番,2019年到賬科研經費已突破2億。深圳校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及經費連續兩年實現倍增,各學科領軍人才獲得重大科研項目、獲批創新團隊和高層次人才計劃。
羅俊介紹說,新工科、新醫科將成為深圳校區的主要辦學特色,形成大學與城市共同成長、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局面。這既有利于中山大學充分利用深圳創新產業體系的優勢,破解長期制約學校發展的“工科瓶頸”問題,使學校形成“文理醫工農藝”融合發展的學科格局,也有利于發揮中山大學醫科力量雄厚的優勢,助力深圳彌補醫療、科研等短板。
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就全面移植中山大學醫科優質醫療資源,引進28個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團隊,打造8個深圳市“三名工程”團隊,疑難危重收治率超過六成,致力讓深圳市民大病不出深圳。開業2年多,該院成為國家航空醫療救援聯合試點單位,是深圳市唯一一家“移動醫院”建設單位,大力推動器官捐獻和移植工作,成功實施多例器官捐獻手術。抗擊新冠疫情期間,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科學防控、精準施策,13天建成深圳首個臨時留觀病區,打造抗疫堅強防線,展現出中大品質、深圳速度,守護深圳人民健康安全,得到社會各界的贊許和肯定。
“深圳作為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最前沿,一定要有也一定會有若干所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以滿足人民對一流高等教育的現實需要。”陳春聲充滿信心地說,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必將不負眾望,一定會為深圳輸出更多高素質創新人才,高技術科技成果,高水平研發機構,為區域和城市發展筑牢人才和創新厚勢,更好地參與和支持深圳的建設和發展,與深圳這座不斷創造奇跡的城市一起邁向新征程。
據了解,2018年6月,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啟動建設,一、二期分別建設約100萬平方米。目前,第一期工程已接近尾聲,滿足文、理、醫、工四大學科群辦學基本條件。按照規劃,深圳校區將容納在校生約2萬人,教職員工逾4000人。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