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的藍色海岸邊,阿爾卑斯山的朗朗雄峰下,座落著三邊伺水的文明古國法蘭西。一戰后的法國正處于工業、藝術、文化加快恢復發展階段,一群矢志報國的熱血青年敏銳地將目光望向了蓬勃發展的法蘭西。1919年3月至1921年1月,先后20批1800多名中國青年留學法國勤工儉學,抱著“且工且讀、學以報國”之夢想,探索中國的出路,尋找救國的可能方向。
短短幾年時間,盡管勞作辛苦,這群心懷強國熱望的愛國學子,潛心學習、勤勉觀察、積極探討,既在救國道路中走出并實踐了紅色信仰,也在周折里點亮了科學火種。這段留學史,既培養出革命征程中的卓越領袖與不朽脊梁,也涵養和托舉了一批新中國科學研究和文化藝術的中堅。
一部留法勤工儉學史,既是一部中國青年以絢爛青春報國求索的個人成長史,也是一部映照半個世紀以來中國舊貌換新顏的進步史。它在歷史中鏗鏘有聲,當我們回首和閱讀那一段留法歲月,依然心潮澎湃。它激勵著繼往開來的中國學子們,把握時代的呼喚,在留學歲月里繼續砥礪前行,錘筑堅定的光榮與夢想。
救亡圖存:磅礴的時代使命
20世紀初的國際局勢動蕩不安,世界剛剛經歷了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自鴉片戰爭以降,“黑暗與沉寂”籠罩著中國,山河破碎、滿目瘡痍,帝國主義一直對中國虎視眈眈環伺在側。辛亥革命、五四運動雖已啟民智,但救國圖存的“共和國道路”并未走通,北洋政府軍閥割據、袁世凱復辟帝制,仁人志士與有為青年在內憂外患中、風雨如晦里仍堅韌不拔地在探索著中國獨立自主、實現政治經濟社會全面現代化的道路。
在探索中,法蘭西共和國讓他們眼前一亮。20世紀第二個十年末,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洗禮,勵精圖治的法國領導人迅速帶領國家進行了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調整。在收復了阿爾薩斯與洛林兩個原料與燃料重鎮后,依托著《凡爾賽條約》德國賠付的巨款,法國大力推進著戰后重建與恢復工作。很快地,法國實現了工業人口對農業人口的第一次超越,法國的工業生產比重在資本主義世界異軍突起,成就了僅次于美國柯立芝繁榮的法國繁榮。無疑,處在海權與陸權學說兩個最優地緣位置的法國,在20世紀20年代里是一顆閃耀的星星。
最早叩開留學法蘭西之門的是晚清朝臣李鴻藻幼子李石曾。作為中國第一名留學法國的學生,他在促成20世紀20年代中國青年赴法勤工儉學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得益于他的推動,近代中國在海外的唯一一所大學里昂中法大學于1921年成立。在多年的留學生活中,李石曾萌生了“勤于做工,儉以求學”的想法,并與蔡元培等教育界人士達成共識,希望讓貧家子弟也能夠以半工半讀的方式繳納昂貴的留學費用,了解現代科學知識,了解法國現代工業社會,反哺中國的發展。1912年,留法儉學會成立。經過長達7年的籌備,1919年春天,第一批留法學子登上駛往法國馬賽的輪船,開始報效國家、不負韶華的留法歲月。
一邊是發展正盛、對勞工有著迫切渴望的法國,一邊是探索著救國富強之路與現代科學知識的中國青年。志同道合的青年學子們開啟了留法逐夢、奮斗為國、注定不平凡的傳奇故事。
逐紅色信仰 灑科學火種
最初在法國勤工儉學的日子有著明快的節奏。盡管許多學生除了一張船票別無所有,但對法蘭西是“希望與夢幻之地”的暢想讓學生們覺得找到了新世界的入口,他們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為了實現半工半讀的理想,有的學生甚至需要每日工作10-12小時。盡管如此,王若飛在日記里寫道,工作環境惡劣,時間長,但每日仍能讀書,感到欣慰;他還勉勵自己要熱愛勞動,以勞動為契機了解法國工人與工人運動,并以此作為了解共產主義的啟蒙。
事實上,彌補戰后法國勞動力缺口的這些學生主要從事的是銼工、鉗工、軋鋼工、制鞋工、翻砂工等技術不復雜、沒有語言要求的工種。盡管出賣著苦力,但學生們依然朝氣蓬勃。李富春在當鉗工時還依據所見所聞寫下了小說《一個法國兵的懺悔》,此外,他還聯合李維漢等組織了勤工儉學勵進會,號召留學生們互相支持,共同做工、共同讀報、共同學習。當時才19歲,在施耐德工廠做工的陳毅還給蔡元培寫了一封信,表示對現狀挺滿足,3年后將可實現志愿。
組織了大批湖湘青年來法的蔡和森也每日駐留在杜吉公園,翻譯《共產黨宣言》,以自修的形式尋找救國于苦難的信仰與真理。1920年8月,蔡和森、向警予組織了蒙達爾紀辯論,探討中國到底需要的是溫和的、以教育為工具的革命,亦或是激烈的、無產階級專政的革命。與會者達成共識,中國當以無產階級獲得政權的方式實現社會改造,要建立共產黨!就這樣,像蔡和森一樣的青年學生,通過留學,更加清晰地了解了自己的使命,對未來有了更清晰的想法與規劃。
可惜,美好的景象并沒有持續太久。1920年,法國經濟出現危機,工廠大批倒閉。失業人口的增長讓法國決心將職位優先留給法國人。到1920年夏天,許多學生僅僅依靠著華法教育會的5法朗補助度日,有的終日以土豆為食,以致無法消化或中毒,十數人死亡。留法勤工儉學生似乎被逼到了生死絕境。學生們向北洋政府駐法公使陳箓求助卻遭遇冷漠拒絕。
無工無學的境況讓留法學生站在了迷茫與困境的十字路口。1921年以后中法大學、中比大學拒收勤工儉學生的決定加劇了學生的人生至暗時刻。當北洋政府此時仍密謀向法國借款打內戰時,學生們決定,哪怕窮途末路、勢單力薄,仍要行動起來。1921年9月,在周恩來、趙世炎、陳毅等核心成員的領導下,留法學生空前團結起來,他們舉行了拒款大會,發起了占領校舍運動。很遺憾地,由于勢單力孤,學生們最后被法國軍警拘押進了蒙呂克軍事監獄,并于當年10月將104名學生遣返回國。
被遣返回國的留法勤工儉學生大部分踏上了追尋紅色信仰的道路。1922年,李立三領導安源路礦工人運動,1924年,蔡和森、李立三等領導了五卅運動,隨后,趙世炎等領導了天津、唐山大罷工,陳延年領導了省港大罷工等等。這些罷工有力地向國際帝國主義示威。正是留法的歲月培育了他們對國際工人運動的敏銳觀察,以及大革命時期的優秀領導力。
沒有被遣返的勤工儉學生們則從兩條路實現抱國的夢想。1922年,趙世炎、周恩來、劉伯堅、陳延年、陳喬年等密會,在布洛涅森林成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2年至1924年期間,周恩來、鄧小平等一起出版了13期《少年》雜志,旨在團結歐洲華工,宣傳馬克思主義。這些紅色革命的組織越來越強大,表明“在法蘭西的留學生并不是置身事后”,而是一直追尋著紅色信仰,支持、應援著國內大革命的洶涌浪潮。這種情勢一直延續到這批學生前往蘇聯,或回到國內。
除了革命夢,留法勤工儉學生們還有飛行夢、印刷夢等等。幾經周折,最終留在法國繼續求學的的勤工儉學生繼續為了“科學救國夢”而奮斗。這批學生里先后有40余人獲得了博士學位。他們中間有中國生物學的奠基人、中國放射性化學的奠基人、中國當代美術大師、文學大家等等。他們在艱苦的生活里繼續磨礪自己求學的堅強意志,以踏實的努力踐行最初的報國夢想。最終這批學生以科技、以畫筆、以文字、以詩歌、以工程回報祖國。鄭大章、朱洗、林風眠、林金發、盛成等口熟能詳的大師都是這一批“實業救國”、“科技救國”夢的突出代表。他們在法國勤工儉學的努力為新中國撥灑下了科學與現代技術的種子。
光榮與夢想:繼往開來的留學接力棒
轉眼百年。當初夕陽照映下,隨著瑰麗海景揚帆而去的留法勤工儉學前輩們已被載進了史冊,他們用勤勉、勇敢、努力、壯烈的一生書寫了中國革命、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精彩歷史。一百年前他們響應時代的號召,毅然去國、救亡圖存的身影仍然給予我們無限的激勵。斗轉星移,時代變換,今天的我們安然享受著由前輩浴血奮斗換來的承平時代,我們也有更多機會留學,在異國他鄉汲取各種優秀文化、科技創新的養份。雖時勢已變化、場景已變化,但我們依然應保留留法勤工儉學前輩們身上流淌著的留學精神氣質。我們仍然需要承繼時代的號召與榮光,在報國的宏志里追尋個人的夢想。
當前的中國,經濟繁榮,社會和諧,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的中心。這個時代也對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萍家賱撔赂叩兀宋纳鐣W科需讓世界聽懂中國。作為文科留學生,我在留學過程中,需要探知西方、非洲學術及日常話語背后的價值觀,了解在社會世界里流行的思想潮流,感知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憂傷與欣喜。這些是冷冷的鉛字之外鮮活的生命與情感,也是溝通的基礎。時代號召的不僅僅是科技強國,也需要打開復雜國際形勢背后溫情的世界,讓世界聽懂中國、理解中國、欣賞中國。對于所有留學生,特別是文科留學生,在硬科技之外,更需要深度的人文交流與溝通。
一百年前,我們為救亡圖存向世界取經。一百年后,汲取西方經驗、糅合本國傳統文化智慧及科學技術努力,我們已經向世界展示了一個向上、繁榮、精彩的中國。這個中國需要被看見、被理解、被欣賞。除卻以科技為引領的技術對話,在人文的領域,我們需要更加平等深入的交流溝通。我們需要在平等、平視的基礎上以精深、扎實的學術作品向西方表達自我,自信地展示我們的古老文明與價值體系所深藏的哲理與智慧。
讓世界理解中國,這是時代交予我們這代留學生的任務與榮光。我們當以留法勤工儉學前輩們為榜樣,傳承我國留學前輩的精神氣質,在為國家奉獻的時代洪流里粹煉個人的理想與價值,不負青春,報效祖國,感恩時代?。ㄗ髡?黃立志 系南非金山大學中國學聯主席)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