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董魯皖龍 通訊員 楊芳)“20年,學校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從1個躍升到7個,科研年均到款從不到0.7億元攀升至超越6億元,‘膜技術’‘綠色化工’技術有力解決安全環保難題,各類成果的產業應用產生千億級經濟效益和顯著社會效益……”5月19日,南京工業大學舉辦“合并組建20周年·辦學119周年——創新發展大會暨高峰論壇”上,校長喬旭自豪地說。
培養擁有家國情懷的人才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家國情懷體現了理想、責任與擔當的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是一流人才所應具備的重要文化基因?!睂W校黨委書記芮鴻巖說,2001年,南京化工學院和南京建筑工程學院合并組建南京工業大學。兩校前身源遠流長,一脈源自1902年創建的三江師范,一脈出自1915年同濟醫工學堂,深厚的歷史積淀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家國情懷的人。
“如果說我取得了一點成績,那是我秉承了導師們的‘靠近科學、靠近工程’的創新理念,也帶領著團隊傳承并發揚了這種理念。”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邢衛紅是南工大本碩博畢業后留校工作。
“母校老師的教誨一直牢記在心?!敝袊ㄖ谌こ叹钟邢薰军h委書記、董事長,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體現了“中國速度”的“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總指揮、南工大1997屆校友陳衛國,在同疫情競速、為生命續航過程中有句很讓人感動的口頭禪“我們不干誰干?”
一條“頂天立地”的科學研究之路
校慶日當天,江蘇綠色發展與本質安全高峰論壇開幕暨南京工業大應急管理學院揭牌。喬旭介紹,為給年輕南工大“慶生”,學校還舉辦了“科技創新月”,每天不斷,30余場科技創新活動精彩紛呈。
“要共建化工本質安全工程技術創新平臺,瞄準化工本質安全領域‘卡脖子’技術,培養一批應急管理專業人才。”談及剛揭牌成立的應急管理學院,喬旭介紹,江蘇作為化工強省,化工產業增加值一直位居全國前列,但是重化圍江等不可不重視的問題也很突出,而這與化工行業本質安全能力不強、化工行業專業人才支撐不足、化工行業技術創新和治理創新不夠等原因密切相關。
“四個面向”扛起南工大擔當
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就必須將論文寫在大地上、車間里、產品中,彰顯學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使其服務于區域經濟建設。20年來,南工大聚焦“四個面向”,產學研用成果迭出。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南工大承擔了973、863、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級重大重點項目49項,獲包括國家三大科技獎在內的國家獎24項,位列江蘇省屬高校第一,柔性電子相關創新成果搶占世界科技競爭制高點,獲評2016年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面向經濟主戰場,“生物+”技術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支撐,“膜技術”“綠色化工”技術有力解決安全環保難題,各類成果的產業應用產生千億級經濟效益和顯著社會效益;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解決了一批重大技術難題,實現部分產品進口替代,新建先進材料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院、應急管理學院等。近年來,南工大持續開展“綠色行動”,將人才鏈、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努力將科教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動能。
百廿春秋經風雨,雙秩芳華正青春。在科技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道路上,南工大一直主動擔當、積極作為?!斑@是南工大的傳統,也是南工大的優勢,更是南工大的責任”。芮鴻巖書記表示。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