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陶行知先生誕辰130周年,也是鄉村教育振興奮進之年。
5月29-30日,由中國陶行知研究會(以下簡稱“中陶會”)和湖州師范學院主辦的“鄉村振興與美好鄉村教育共同體建設”學術會議在浙江湖州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中陶會成員、鄉村學校、學術機構、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的200余名鄉村教育研究者、實踐者和決策者共聚一堂,共襄鄉村振興和鄉村教育發展大計。
鄉村教育已經進入新階段
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秦玉友從國家鄉村全面振興的宏觀層面指出,當前我國農村教育發展主導性任務已從助力脫貧攻堅轉到助力鄉村全面振興,鄉村全面振興包含了農村宜居化、農業現代化和農民職業化三個維度,推動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農村教育方可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浙江省教育廳原副廳長韓平在會上說,“浙江省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建設已經全面實施,這是促進未來鄉村教育發展的有力機制”。浙江省鄉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劉劍虹也指出,浙江省作為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念發源地,在鄉村振興和鄉村教育發展方面一直走在前列。今年1月《浙江省教育廳等四部門關于新時代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建設的指導意見》出臺,成為全國第一個全省域開展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的省份。
鄉村教育發展需協同合力
來自高校、社會組織的代表分別就如何發展鄉村教育獻策。湖州師范學院副校長舒志定指出實現共同富裕需要解決好產業支撐、科技賦能、人才支撐、文化傳承和路徑優化等問題,圍繞該校“師范辦學和服務地方”的實踐,他強調高校要對鄉村學校發展給予大力幫扶。“地方師范院校要在鄉村教育振興中大有作為”,太原師范學院黨委書記張惠元說。
浙派名師研究院院長童富勇基于杭州鄉村名師工作室多年來的運作實踐,指出名師工作室可在教育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中發揮作用。
鄉村學校要做鄉村振興的主角
杭州、寧波、麗水、義烏等地五所辦學特色鮮明的鄉村學校校長,就鄉村學校在鄉村經濟文化振興中如何發揮作用進行經驗分享,從不同角度展示美好鄉村教育的“浙江樣板”。
有600多年歷史的寧海縣前童鎮中心小學以“古鎮文化少年研究院”打造豐富的校本課程,繼承本地文化,形成了“儒雅教育”新模式;麗水市規模最大的農村寄宿制村小縉云縣長坑小學,遵循讓孩子幸福生活的理念,開展“玩”課程建設,學生“玩”上了央視、中國教育電視臺、全國鄉村春晚;義烏市鄉村薄弱學校幸福湖小學與高校通力合作,診斷問題,挖掘文化優勢,以義烏棗文化課程建設在促進鄉村經濟文化振興上令人矚目;杭州富春第七小學著力培養學生對勞動的價值觀、知識、審美,實現了勞動教育和新農村建設同頻共振,特色鮮明。
與會者還圍繞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與發展、鄉村學校建設與發展、鄉村教師發展與課堂教學等議題進行分組討論與交流。(作者 秦啟光)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